(13)隐居。宋有吕良佐居住金山,今地名吕巷;宋亡,淳安人邵桂不愿仕元,隐于青浦小蒸;明末,鲁之屿抗清殉难苏州后,家人隐于崇明。
(14)入赘。元王逢有《浦东女》诗,称“丁男殉俗各出赘”,可见入赘者颇多。大约是新移民需立足之地,一般又以青壮年男性居多,而旧移民需增加人丁,这是移民社会的普遍规律。平湖过遴之父,明初入赘华亭顾氏;同时无锡华岳人华亭苏氏;明末嘉兴包汴先人入华亭,吴兴人郑文举人金山,都是入赘的。
(15)谋生与发展。清末,盐城人底奇峰来沪谋生;清初兰溪林氏,持医术迁崇明,以谋发展。
许多外地人认为认为上海人崇洋媚外,对中国其他地区的居民缺乏文化认同感,对一切不是来自上海的事物都进行贬低,老上海人在逐渐被新移民排挤的情况下仍然自持清高等等。因此上海人与外地人在网络甚至是现实世界中经常出现互相攻击的现象。
2009年,口在文化、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上的较大差异,由于这种差异造成了上海人和许多中国其他地区的民众格格不入,进而会发生种种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其他地方的民众思想逐步解放(当然这需要很长时间),这种矛盾会逐渐消解。
此外易中天教授亦指出:上海人的特征,是一种文化特征。或者用文化人类学的术语说,是一种“社区性的文化特征”。它表现为一整套心照不宣和根深蒂固的生活秩序、内心规范和文化方式,而且这一整套东西是和中国其他地方其他城市大相径庭甚至格格不入的。事实上,不管人们如何描述上海或上海人的社区特征,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些特征十分鲜明,而且与全国其他地区相去甚远。也就是说,与其他社区相比,上海社区的异质程度很高。而在对于上海人的非议和闲话,其实至少有一半左右是出于一种文化上的偏见,而且未见得有多么准确和高明。说得难听一点,有的甚至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即以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化观念去抨击上海人,或者对上海的先进与文明(比如上海人特有的“经济理性”、“个体意识”甚至“卫生习惯”等等)“看不惯”或“看不起”。
总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贴近现实,且国内一般不大统计港澳台的城市,所以综合考虑就是大陆的地级以上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组合比较有价值,与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有关。如果可以的话当然是每个市都要算一下,比如像昆山市等县级市发展得不亚于地级以上城市,也为苏州市的GDP贡献了一份力。
网上还有一些统计结果如大陆的地级以上城市人均GDP排名中2010年鄂尔多斯市(内蒙古)以人均16万为第一名,可是在2010年中国大陆的地级以上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中才为24728元,位列28名。
001东莞市35690 (粤1)002深圳市 32302(粤2)003上海市 31838(沪)004温州市 31201(浙1)
005广州市 30658(粤3)006宁波市 30166(浙2)007绍兴市 30164(浙3)008杭州市 30035(浙4)
009厦门市 29253(闽1)010苏州市 29219(苏1)011北京市 29073(京)012台州市 28583(浙5)
013南京市 28312(苏2)014无锡市 27905(苏3)015嘉兴市 27410(浙6)浙江平均 27359
016佛山市 27245(粤4)017舟山市 26848(浙7)018常州市 26220(苏4)019包头市 25860(蒙1)
020湖州市 25572(浙8)021珠海市 25382(粤5)022中山市 25356(粤6)023济南市 25304(鲁1)
024呼和浩特市 25085(蒙2)025金华市 25029(浙9)026泉州市 24975(闽2)027青岛市 24893(鲁2)
028鄂尔多斯市 24728(蒙3)029天津市 24293(津)广东平均 23898 030东营市 23796(鲁3)
031南通市 23567(苏5)032惠州市 23565(粤7)033烟台市 23288(鲁4)034马鞍山市 23159(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