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_百度百科
发布时间:2019-09-29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移民蜂拥进入上海(国外租界和华人上海县城)。 1949年前的老移民主要由江苏、浙江两省的人构成,当时上海城区话与今上海郊区线年后的在上海的人的籍贯和成分更多元, 此后上海城区话深受宁波话等其他方言的影响,上海城区话与今上海郊区话为四分之一相同,基本鉴定了今天上海市区话的方言特点。

  上海开埠(晚清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在中国一个县城(上海县)基本上进入了更大的发展时期。上海人通常讲上海话, 上海话属于江南吴语的一种。在上海出生并取得上海户口的人只能称为是上海户籍,只有某人的曾祖父及以上 ——最少第四代及以上祖先的长久居住地在上海当今的范围内,某人方能称为上海人, 而上海人眼中真正意义上的“本地人”, 则更早, 是指在1843年上海县开埠以前就已经定居于上海当年的核心───原华界南市老城厢内的原住民。 上海市区人大多三代以上为外地(主要为江浙地区)户籍。

  人们习惯把上海叫“上海滩“,可见这片土地是从昔日的海滩演化过来的。大约在一万年前,地球上的气候由人冷变暖,大量冰雪融化,使得海平面不断上升,当时的上海还是一片汪洋。7500年前上海地区的海岸线在假定的金山——方泰——松江——奉贤——闵行一带,那时长江在镇江,扬州附近入海。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左右。

  (1)西元四、五世纪时的东晋,松江(又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简略“扈”为“沪”。

  (2)秦汉时期:秦.上海地跨由拳海盐三县大部分.三县县均在今上海境内,会稽郡郡治在吴县 ,今苏州。其中秦朝至东晋属于娄县、海盐两县,西汉时期会稽郡改名吴郡,郡治在吴县 ,今苏州。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时期,吴郡改名苏州。

  (3)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泸江太守陆康.遣陆逊把陆氏家族从郡城苏州迁到今黄浦江上游的华亭谷.后陆逊因战功封华亭侯,建庄园,辟墓地,又晋封娄侯,令松江变得相当繁华.至今,该地区仍留有普照寺等遗址,后上海地区郡县建制变迁频繁.

  南朝梁朝中大同元年,西元546年,析海盐县东部)置胥浦县, 上海东部、南部开始置县。

  (4)隋唐时期:唐代.浦东已成陆.崇明已涨出沙洲.今浦东严桥在考古发掘中,曾发现唐代的陶片,说明当时该地已是小渔村, 唐天宝十年(西元751年),吴郡昆山县析出置华亭县,治所在今松江区,建有城池,上海地区属华亭县,

  此时到民国初,华亭县一直存在, 直到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将华亭县东北的5个乡析出设立上海县,明嘉靖二十一年,析华亭县的北部.上海县的西部共5个乡另设青浦县,清乾隆时期再析县。 从民国元年,华亭、娄县合并为华亭县, 仍然为江苏省辖地。

  1958年,江苏省松江专区划归上海市, 1998年,松江改县为区,成为上海市区之一。

  (5)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时期,时期分属两浙路苏州和秀州,秀州驻地在嘉兴县。

  (6)宋元时期:当时.今天的上海市区只是吴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旁的一个渔村.早期的上海就是在上海浦边发展起来的.至宋.渔村逐渐发展为一个繁华的港口.

  宋淳化二年(西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滩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

  南宋咸淳三年(西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这是上海作为乡镇一级政权建置名称的开始.元至元二十九年(西元1292年),元朝江浙行省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