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上而言,在上海行政区域内定居或出生并且取得户口的人都称为上海人。但从人口来源上说,上海人人口仍有若干分类与区别,基本可以分为原住民、郊区人、老移民、新移民四大类人口。
2010年末,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上海人口为23019148,约230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12万人,来沪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890万人。上海城市总人口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重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使用的常驻人口=户口在本辖区人也在本辖区居住+户口在本辖区之外但在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待定(无户口和口袋户口)+户口在本辖区但离开本辖区半年以下的人。)
2302万是上海人口,1412万是上海的户籍人口。原住民、郊区人、老移民以及新移民构成了上海的户籍人口。其余的上海人口则是未获得上海户籍的流动人口构成,他们同样是上海人口。虽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上海人,但只要对上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那么不必拘泥于表面的名称符号,上海人口也有你的一份,你也是上海人。所谓一个城市的海纳百川也就是这样的意思。
在这1412万的户籍人口中新移民由于出生地非上海,所以没有上海身份证号码(不包括他们新出生在上海的后代)。因而上海身份证号码人口必然是低于1412万的户籍人口。至于上海身份证人口就是户籍人口,因为你的户籍或者说户口落在上海后,你的身份证的一些信息(签发机关,有效期限等)就彻底上海化了(尤其是二代换证时),也就是上海身份证了。至于身份证上的公民身份号码还是表示出生地的信息,而非遵循上海的公民身份号码的规则(如开头号码等)。
故上海的人口 ≈籍贯上海人人口+上海身份证人口+上海身份证号码人口(上海户籍人口)+非上海身份证号码的大部分新移民人口+外来流动人口。
总之,影响着上海身份证人口数的因素有:历史变迁,上海飞地,上海知青等。
上海由于多次经济规划和行政规划(如并区和撤区,区域资源整合等),上海居民身份证号码呈现不连续的现象。若今在晋朝的衣冠南渡、两宋之间等时期,都曾有中原人大规模移民江南。在南宋时,设立了上海镇,元朝时设立了上海县和松江府近代以来逐渐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
注释:上海七大中心城区的身份证排列是以黄浦区为原点,顺时针旋转一圈来划分的,原南市区卢湾区已和黄浦区合并,原闸北区已和静安区合并。
除上述行政区域,上海在江苏和安徽尚有行政上完全属于上海市管辖的数块飞地。当地居民拥有上海户籍,通用上海话,参加上海市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统一考试。
相关词目:上海、本地人、本籍原住民海上画派海派文化、新上海 人、海派、外地人。
在上海出生并取得上海户口的人只能称为是上海户籍,只有某人的曾祖父及以上 ——最少第四代及以上祖先的长久居住地在上海当今的范围内,某人方能称为上海人。
上海人眼中的近代“本地人”,是指在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就已经定居于上海当年的核心区域───原划界南市(原上海市南市区老城厢内的原住民。
居住在上海郊区,拥有上海户籍的农村和城镇民众则被称为“郊区人”。“新上海人”内涵: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后定居上海的人。新上海人都是从除了上海从中国其他地区移民进来的人。
1、改革开放后,国外或者国内其他省市来上海工作并取得上海户口的第一代人。
2、改革开放后,长期在上海有稳定居住的工作生活及社交圈的无上海户口的外省市来沪人员。
上海于1843年开埠后至今,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移民蜂拥进入上海,老移民主要由江苏、浙江两省的人构成;而如今的“新上海人”,则来自四海之内。
1950年统计,客籍人口占全市总人口85%,而所谓的本籍者,也大都是历史上的客籍移民。综观上海人口移人的轨迹,有突变式的急剧涌进,又有渐变式的逐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