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早的姓氏大都来自上海郊区。每当中原上海周边各省,发生战乱灾荒,就有人流涌向上海。诸如12世纪后的宋靖康之乱,元兵南下,红巾起义,倭乱和清军人关、小刀会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及进军苏常、抗日战争等等,都形成了大规模的向上海移民的高潮。当然,早在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和唐末五代中原混战时,也都有一些士族庶民进入上海地区,但规模与数量还不能与后来几次相比。
对上海地区影响大且深远的移民活动,具有划时代性的应推北末未年的靖康之乱。其时,康王“泥马渡江”,中原大批官宦平民扈从陆续南下。据谱牒、史志及有关金石,共收辑有建炎南渡上海大族百家之多。如谈怡,四川青城人,南渡后居华亭;洛阳邵氏经丹徒转迁上海;吕氏,本山东莱州人,初迁寿州,转迁嘉定川沙里;翟允高,南渡定居嘉定封溪;少师凌哲,自开封迁华亭。
其他如宋末储昱,本魏人,迁居今上海三林塘。元末,无锡华文谨、太仓马、宿县石国英、金华洪恕等,移居松江;成廷于扬州迁居上海;鲍兴从邹平,魏瑶自山东迁居吴淞;汤吞自句容崇明,邱贵五定居嘉定茭门泾。明末马晟先人由吴县东山移居松江广富林。清咸丰年间,归安郑移居新场,萧山韩仰文迁三墩,邓廷桢妻女自南十五年,政府设崇明天赐盐场,发浙西、青浦、江湾的亭户;宋末、崇明新沙陆续冒出水面,朝廷又从句容以“三丁抽一”的政策,征调农民前去垦殖,从而形成崇明人大多源句容的特点。
(2)居民自发围垦活动。唐万岁通天元年(696),董、黄、顾、宋、陆、施6姓,成为崇明最早的居民;宋天圣三年(1025)姚、刘2姓迁人崇明新沙,地名姚刘沙;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朱、张、陈3姓自句容迁人崇明新涨三沙;近代,浦东新涨沙田多为海门、苏北来的居民开垦,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南通茅纪卿举族迁三团,垦荒成市,今为奉贤茅家镇。
(3)流配。这是政府组织开发的一种形式。南宋时,浜海之地为朝廷流配罪民之地,曾有杨、王、李、钟4姓,被徙今奉贤七明乡地,后开发为杨王镇。
(4)留仕。例元初罗壁,镇江人,任上海参军总制,遂家;北宋末,浦城章为华亭税监留仕居青浦,“青浦有章氏自始”;明洪武年问,昝任黄渡河泊所大使,留仕,今崇明有昝氏,清末有著《崇明乡土志》的昝元恺,今人有上海市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昝泰昌。
(5)别业。上海距杭州、南京颇近;南宋都临安,明初都南京,遂有显官于上海构营别业,派员护守。宋张浚、韩胄构别业于崇明,京口叶氏有别业在上海吴会,临安邵氏有别业于华亭。
(6)守庐。如杭州盐务大使黄绅,营墓江东(今高桥),派翟姓仆世守;明三林巡检司、闽人萧国漳殁后,子定居守制。
(7)戍守宋宝庆元年(1225),顾泾水军寨设置(今嘉定镇北),募浙闽粤籍兵士2500人,称正兵、奇兵,采用屯垦形式,兵地合一、明初,设金山卫指挥使,下辖青村、松江、南汇、川沙、吴淤、宝山等堡、所,所授千户、百户均为世袭军籍,仅吴淤一所就有张、车、刘、庄、王、谢、宗、陶、高、冯、许、陆、卜、吴、徐、哈等16姓。再如金山卫的西贤,盯胎人,为金山卫指挥使,遂定居金山。
(8)经商。明清时,上海多徽商,近代则又多洞庭东西山、宁波、绍兴等地商人。如耿光觐于马桥、程振荣于北六灶、屠王畿于朱里、程嘉宾和毕尚于嘉定,都是经商定居,除屠王畿为吴人外,均是徽商。
(10)分户。如归姓,自唐代迁苏州,继移昆山,自明初至明末,渐至安亭、嘉定、南翔、真如,以分户渐次东进。
(11)避祸。如南齐萧氏,为避宫廷政变,匿至奉贤萧塘;又如元末,倪云林为避张士诚的裹胁,以舟为家,飘泊九峰三泖之间。
(12)流落。宋元以降,或青龙镇,或上海镇,都为海运大港,或因政局,或因经济,一些旅寓者、经商者被迫流落定居;有或因其他意外事故,流落沪地,如浦东倪氏即因海难流落斯地,详见《倪》姓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