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力(宗教名词)_百度百科(9)
发布时间:2019-09-19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业力思想之渊源,究竟始自何时,尚无定论,可业力思想非始自佛教,则是明确之事实。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以前,印度之土著达尔哇丁族之原始宗教,原可能已有业力、瑜伽及解脱等思想。近贤金姆及巴香皆主此说。今天印度宗教之各派中,与原始土著之宗教最接近者,历史最悠久者,当推耆那教。早期佛典中,佛教与耆那教徒之交往和论道之事迹颇多,耆那教之教义与原始佛教亦有若干相同之处。业力思想则二者同异互见。其不同点此处有提出讨论之必要。依佛教之观点,善恶业之构成,必须通过心理之动机或意乐才能成立。心中若不先存善恶之动机,则不能构成所谓善业或恶业。业力所造成之因果循环,亦不是完全机械的。耆那教中之尼健陀派,认为彻底消灭痛苦,必须彻底消灭业力;而业力之构成,又完全是一种机械性的如是因生如是果的必然现象。你作了何种业,就必须受何种报,不管作者之动机是善或是恶或无意的,都必需受其作业之果报。例如说,人如果无心去杀生,而误杀了生命,亦必需受种种杀业之报。佛教则认为,若无瞋恨及谋杀之动机,无意之误杀或惩恶扬善,并不能构成一完全之杀业。耆那教这种百分之百的业力机械论,自然就会产生如下的主张:

  “人之一切经验和遭遇,无论是痛苦的,或快乐的,皆为往昔业力所带来的果报。因此,如果以种种苦行来折磨自己,则能补偿对昔日业力之所欠,而能消灭往业。同时能不再继续去作新业,则亦不会受未来之果报,这样以苦行去抵销而毁灭往业,以无为去制止未来之业缠,则能彻底消灭一切业力,及由业力所导致之苦痛……。”

  佛教之业力观则与此种“完全机械化式的”耆那教业力观,完全两样。佛教重个人之伦理心理,以动机之善恶来决定业力之构成,不拘泥于外表之作业行为,因此对业力观起了一个崭新的革命。佛教之业力观,已不再把表面的行为作为衡量善恶之准绳,而是要教化人们由内心去向上。觉音尊者评论佛教与耆那教对业力看法不同时说道: “佛教徒们像是狮子一样,当猎者射击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奋勇的向猎人猛扑,他们努力去止息苦恼,同时知道消灭苦恼的方法是消灭造成苦恼的根因,〔而不是去消灭根因以外的东西〕。外道(耆那教)们却像狗一样,当狗被棍击的时候,他们不老咬打狗的人,却去咬棍子!他们说,消除苦恼的方法,这是用种种折磨自己的苦行。这是在果报上纠缠,而不是直接去对治造成果报的因……”。

  由上所论,我们知道佛教业力论的同类相应原则,并不是机械式的和定命式的;这样才能建立自由意志之业力观和伦理性之业力观,自业自得,他人因果不记己身,并非一成不变。

  综观上述各点,可清楚的看出,佛家之业力论是一个极复杂、极广博和牵涉极广之宗教思想。兹为业力论作一简单之摘要如下:

  (一)从宇宙论的观点来说,业力代表一种巨大无匹之力量,能够创造、推动和毁灭个人,乃至整个宇宙。

  (二)从道德哲学的观点来说,业力是一个无差错、无谬误之自然道德规律,它能支配和执行道德行为上之因果报应。

  (三)从形而上学的观点上来说,业力运行之道,乃遵循同类相应之基本原则,可终非人类之理智所能忖测,它是宇宙之一大神秘。

  在佛教典籍中,为了阐释不同的教义,业也有多种分类。为了让读者在以后阅读经典过程中明了各种分类的含义,在这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对善恶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有时候在A地区认为是善的事物,但在B地区却被认定为恶,那佛教是如何理解的呢?佛陀以遍知一切的智慧观察到,当某种业最终指向的结果是趋于快乐的,那么就是善业;反之,如果某种业最终导致痛苦,就是恶业。那如何衡量导致苦乐的业呢?

  佛陀在经典中把善恶业的重点作了揭示,就是十业道。虽然佛教内部学派对善恶的观念有所差别,但十业道的善恶是佛教总体最基本的善恶定义。无记业是那些不能加以记别的业,比如单纯的行住坐卧,这些业不能导致苦乐的结果,所以无法记别善恶,属于无记业。善业在佛教中也称为白业,恶业也称为黑业。在五趣轮回图中从内向外第二圈所分的黑白两半,就是象征恶善两种业。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