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业到招感果报,还需要缘的成就。如果说业力就像播下的种子,那么,还须同时具足水分、阳光、泥土等条件,才能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些果报,根据因缘的不同,又有现报、生报、后报、不定报之分。有些业力造下后,现世即能招感果报,为现报;有些业力须待来生方能受报,为生报;还有些业力则须多生后才能受报,为后报;至于前面所说的不定业,招感果报尚未决定,为不定报。比如某人犯罪后,可能立即被公安部门逮捕归案,也可能在几个月或一年后才被捉拿,还可能在几十年后才落入法网,这完全取决于各种因缘的成熟。正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由是,故有诸趣轮转。”由于每个人造作业力的不同,才会在“诸趣”中流转不休。“诸趣”,指五趣或六趣。趣,为趣向之义。众生所以受报,皆是由因趣果,故名。五趣,为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是五种不同的生命处境。六趣,则在天道和人道之间增加阿修罗道。其中,以天道众生福报最大,生活环境也最为优越。而我们所处的人道,则是有苦有乐。至于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环境,则一道苦于一道。尤其是地狱,其痛苦之惨烈,难以名状。从根本上说,五趣的差别,正是取决于“心想异故”。因为众生的观念、想法不同,故造作种种善恶业力,导致“诸趣轮转”的结果。
济群法师《十善业道经》启示:“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所有这一切,都根源于众生的心。因为“心想异故”,所以造下善或不善的业力,由此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有情造业的渠道主要有三方面,分别是身体的行为(身业)、语言的行为(语业)、思想的行为(意业)。通常,能够表达出来,并能直接利益或伤害他人的,主要是身业和语业。比如为他人提供帮助或制造障碍,又如对他人进行赞叹或肆意辱骂,都是通过行为和语言进行表达。但意业却不然,如果内心充满嗔恨,表面却伪装得仁慈和善,就很容易迷惑他人,须行之于身口,才会对他人构成直接伤害。不过,如果经由某些特殊训练,心力特别强健,也能以意念直接杀人。《唯识二十论》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位国王,得罪了仙人,令其嗔心大起。仙人一怒之下,以意念下了场冰雹,令国王所在的城市毁于一旦。可见,意念同样具有杀伤力。作为修行人应特别注意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绝不可随意生起不善心念。因为身、语、意三业都能造作善或不善的业力。
佛学思想中最重要、最困难、最难解释,最复杂,因此最易使人误解的,要算业力(Karma)论了。业力思想影响了整个亚洲文明。多数之亚洲人,皆以业力论为其道德规范和宗教信仰之思想基础。业力论在整个佛教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因佛学之基石实建筑在业力思想上。业力论极难了解,极难解释,业力之究竟深邃无极,科学还不能涉及
业力,梵文叫做Karma(古译羯磨)。Karma(或Karman)之字根是Kar,巴利语叫迦马,意思是行为或造作。一切行为、动作之后,会留下一种力量,潜存于心中,这种力量,称为业力,
最外之第一圈--极共业圈,可以从“人为生物之一种”之例来说明。只要是人--无论哪一种人,如黑人、白人、黄人、富人、穷人、男人、女人等,皆与此地球上之各种生物受有同样的某种共业果报。例如其最低生活条件,皆需依赖日光、空气和水才能生存。在这一点上人类与其他生物皆是一样的。这就是说,在必需依赖日光、空气和水的条件上,人是与地球上的生物有着共同的业报的。这种普遍的共业,本来叫做共中共业,此处为易晓起见姑称之为极共业(或最大的共业)。这个圈子里不但包括各种人类,亦且包括一切生物。业力图之范围越大、越普遍,其约束性亦越大,越难于转变。例如说,人可以不食五谷,不住房子或不穿衣服,仍能生存,可人却绝对不能脱离日光、空气和水而生存。其他一切动植物亦然。因此,这是地球上一切生物之共业和共报,其约束性至大,亦无法予以转变或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