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从人类社会而言,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根源也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而思维方式又取决于内在的观念和思想。具体到每个人,也同样如此。有些人有信仰,有些人没信仰,其中或许有环境的影响,但根源还在于我们的心,因为各自“心想异故”。除了信仰的差别,每个人还会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个人爱好,不同的价值取向,所有这些差别,仍是因为各自“心想异故”。总之,世界的一切差别,皆源于人类心念的差别。
从心念差别到世界的差别,还需要有业的推动。业,是身、口、意的行为。因为观念想法的不同,导致不同的行为。佛教中,将众生行为归纳为三种,分别是善的行为、恶的行为、无记的行为。一种行为发生后,它所带来的影响,并不会随着行为终结而消失。事实上,每种行为都会形成相应的生命经验,保存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中。这些经验又称种子,将继续引发新的行为。如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生命就是这样,被无始以来积累的业力推动着,生生不已地流转。
所谓定业是受报时间及轻重皆已决定,反之则是不定业。如何判断某一业力属于定业或不定业呢?主要通过两点。首先,根据行为动机判断,考量这一行为是否故意造作。若是有心为之,便属于定业。若是无心造作,如无意间伤害到其他众生,虽也造下业力,多属不定业,将来可能受报,也可能不受报;可能报得重,也可能报得轻。
其次,根据对治情况判断。若是我们造业之后立即以忏悔进行对治,即使所造是定业,也可能因此产生变化,成为不定业。就像我们做了错事之后,若能诚恳地向对方道歉并补偿,可能扭转原有矛盾,化解原有问题。反之,非但不求忏悔,甚至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自鸣得意,可能加深对方的仇视,加重未来的报应。佛教特别提倡忏悔法门,以此消除业障和违缘。
所谓共业,指相同行为形成的业因,将会感得同样的果报。比如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面临着同样的空气污染、交通拥挤、气候冷热。所谓别业,是指个别不同的业因。对于每个人来说,身体有强健、衰弱的不同,容貌有端庄、丑陋的不同,生活条件有富裕、贫困的不同,这些都属于别业所感。共业,取决于众生共同的行为,或是有共同利害关系的行为。比如同在屠宰场工作,并不是每个人都直接参与宰杀。其中,有一部分人可能担任财会、后勤等工作。虽然他们没有直接造作杀业,但只要处在这个利益集团中,收入中包含因屠宰而产生的利润,就不能脱离与杀业的关系。将来招感果报时,自然也要承担相应的罪业。就像法律在惩处犯罪集团时,其中某些人虽然未直接参与杀人、抢劫或诈骗,身处犯罪集团,参与其他相关事务,并从犯罪所得中获利,那么,同样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别业,则取决于个体行为,由此招感属于个人的业报。比如在普遍富裕的国家中,也存在一无所有的赤贫者;在普遍贫穷的地区里,也存在应有尽有的富贵者。又比如,常人所看到的景象,在色盲者眼中,又是另一番景象;常人所听到的音声,在重听患者的耳中,也会有所不同。这些,都是别业所感,是由不同业力招感的个别果报。
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续过程中,是上升天道、继续做人,或是堕落地狱、沦为畜生,皆由引业决定。引业牵引我们投胎,其作用,就像火箭推动卫星上天。假若没有引业作为动力,生死也就随之结束了。《唯识三十论》中,有这样两句话:“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前面的业力结束,新一轮的业力又继续产生,然后再次结束、产生。无始以来,众生不断造业,所以,没完没了地流转生死,循环往复。所谓业力无尽,生死无穷。
所谓满业是业力招感的差别果报。比如同样生而为人,有长寿和短命的不同,有贫穷和富贵的不同,有庄严和丑陋的不同。同样沦为畜生,有的流落街头,只能从垃圾中觅食充饥,还要随时面临被宰杀、残害的恐惧。而有的却被主人百般宠爱,精心照料,生活水准甚至超过许多普通百姓。所有这些差别,正是由不同的满业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