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业力,英文是Karma,梵文是 कर्मन्,一指行为、言语、思想等各方面所表现的能力;二指婆罗门教、佛教语。谓不可抗拒的善恶报应之力。来自婆罗门教术语,后佛教引用。其作为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业力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可配合缘起论与无始无明化世界。
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其中,善业、恶业分别由不同行为构成,比较容易理解。
《正法念处经》卷七之偈曰:“非异人作恶,异人受苦报;自业自得果,众生皆如是。”
“办事”--- 僧团按照戒律的规定,处理僧侣个人或僧团事物的各种活动,如受戒羯磨、忏悔羯磨等。
梵语,梵文,它是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语支的一种语言,也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和拉丁语一样,梵语已经成为一种属于学术和宗教性质的专门用语。)
《宋书·蔡廓传论》:“ 蔡廓 虽业力弘正,而年位未高,一世名臣,风格皆出其下。”
南朝 梁 沉约 《佛记序》:“分五道於人天,设重牢於厚地,各随业力,的焉不差。”
宋 陆游 《西林傅庵主求定庵诗》之二:“业力驱人举世忙, 西林 袖手一炉香。”
清 谭嗣同 《仁学》十三:“不知业力所缠,愈死且愈生,强脱此生之苦,而彼生忽然又加甚焉,虽百死复何济?”
佛家的三业:身、口、意三业。 佛家的三业中的业:主要指身、口、意的行为、以及随此行为而来的延续的结果。 佛家指三业中的不正当的具体行为如下:(1)身之孽业:杀、盗、淫(2)口之孽业:两舌、恶口、妄言、绮语(3)意之孽业:贪、嗔、痴
佛家的戒律就是用来防止我们身口意三业造恶! 妙法莲华经较早记载: 尔时一切大众皆蒙佛授记,舍利弗身口意三业清净,而生大欢喜...... 密宗的修法三善业:教人口诵咒,手结印,心作观,身口意三业相应,自然能使人明心见性。 佛家的皈依仪式中有如下发愿:(师父说一句,皈依者跟着说一句。) 皈依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瞋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 拜佛之际,也要求身口意三业清净。
念头;身、口之所造业都是随着念头而造是业,念善则造善业,念恶则造恶业。
恶业有所谓十恶业,分别是三身恶业、四口恶业和三意恶业。身三恶业:杀生、偷盗、淫欲,此三业皆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四口恶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此四业不但是生死轮回之根本,而且是一切天灾人祸的根本;意三恶业:贪嗔痴三毒,此三毒是无量无边之烦恼根源和三恶道的直接业源,这是致人身体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水灾、火灾、风灾的直接原因,如水灾的业因是贪欲,火灾的业因是嗔恚,风灾的业因是愚痴。另有大恶业,就是“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业又根据动机或道德意志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 善业有“有漏善”和“无漏善”。无记业则是不善不恶,可又分二种:“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不善不恶可能遮住本性的,叫“有覆无记”;分不出善恶,可不会遮盖本性的,则叫“无覆无记”。
《十善业道经》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济群法师讲解部分:众生因为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所造业力千差万别。又由业力差别,使其不断在六道轮转。从佛法观点来看,世间万象,种种差别,既不是由神决定,也不是由物质或精神派生,更不是偶然出现的。所有这一切,都取决于众生的心念差别。《华严经》有一著名偈颂,就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原理:“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圣者,还是天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究其根源,都取决于有情心念、业力的差别。这也正是《阿含经》所说的“心种种故,色种种”。因为心有种种差别,所以,显现出来的世界才有种种不同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