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爱情谊。
1、群众性。以村与村、寨与寨、房族与房族为主体进行的集体社交活动,村寨男女老少都要参加,这是一种完全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时也反映了侗族文化的自发性特点。
2、文化展示的多样性。在“月也”活动中,文化展示是基石,不论是哪种“月也”,所展演的文化包容了侗族经济、宗教、伦理、艺术、技术等。
3、侗族文化的传承性。一方面,“月也”使侗族长者积极将侗族大歌及其他侗族文化传给子孙,使他们能在“月也”这种公众平台中得到族人赞扬,另一方面,年青人也主动自觉地学习本民族文化,使侗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与发展。
4、民族团结的象征性。“月也”活动以增进各寨团结,加深男女青年的相互子解为目的。
5、明显的季节性。“月也”只在春节过后的正月间和秋收过后的农闲时节进行,选择这两个季节进行活动,一是庆祝丰收和祝愿来年有好收成,二进是这两个季节都是农闲时期,不误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侗人。
具有浓郁侗族特色的侗族月也,在侗族社区的社会文化、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侗族文化自然展示的重要平台。它是侗族村寨之间,侗族族群之间,侗族与其他民族之间进行思想、文化、社会交流最为重要途径。其价值主要有:
(一)历史价值。侗族“月也”是从侗族款组织中演化而成的社交活动,这种活动是原始社会生活中为与自然作斗争而结盟的历史遗痕,经过姘弃保留下来的“月也”,是侗族社会发展的缩影,对研究侗族社会、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术价值。以村寨为主体,以文化交流为纽带的“月也”,她承载着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承担着侗族文化的记忆。发掘、抢救和保护侗族“月也”,不仅对丰富和传承侗族文化,研究侗族的民族心态和历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世界文化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实用价值。在侗族社会生活中,以歌会友,以歌交友、以歌促进民族间的感情,促进文化、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种“月也”活动,带动和促进整个侗族文化的弘扬。她与各式各样的风俗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侗族社会发展历史缩影;同时,“月也”加强了民族地区的团结,促进了侗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了侗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构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随着社交活动形式的多元化,文化交流形式的多样化和市场化,月也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以村寨之间、族群之间的月也活动阵地逐渐缩小,过去那种侗族文化展示的宏大场面不复再见。
侗族文化整体面临着外来文化、市场经济强大的冲击,侗族文化以传统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越来越少。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他们面临改善生活,改善环境的很大压力,从时间上无法安排进行这种少则三天,多则五天或七天甚至九天的社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