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寨寨老得到肯定的回信后,便组织全寨作积极的准备。到月也的那一天,甲寨男女老少一齐出动。临行前,寨老先到“萨堂”去请“萨”护佑,然后全寨腊汉与姑娘吹奏芦笙,敲锣打鼓,将“萨”请到鼓楼里,先唱三首颂“萨”歌,再唱三首要“萨”保佑的歌。大家唱完,三声铁炮声响起,于是,所有人员便开始前往乙寨。临近乙寨时,便吹奏芦笙,敲锣打鼓以示报信。乙寨寨老早已召集本寨众人到村口,设障唱拦路歌迎客。宾主唱罢拦路歌,主寨腊汉姑娘便敲锣打鼓,吹奏芦笙将客人引到本寨鼓楼下,共同绕鼓楼四大柱子转三圈,客人暂在鼓楼里休息
招待客人,多半分客入户。饭菜各家自行安排,不作具体规定,各户尽量办得体面,以扩大本寨声誉。
客人一般在主寨唱上三天。如戏唱得很好,歌唱得委动听,主寨便多留两日或四日。在“月也”的日子里,主客白天以唱侗戏为主,晚饭后,主客都到鼓楼下对唱“嘎老”(侗族大歌,主寨的姑娘和客寨的腊汉对歌、主寨的腊汉与客寨的姑娘对歌),或一起踩歌堂。唱“嘎老”(侗族大歌)或踩歌堂会持续到深夜。下半夜时,主寨的男青年便找客寨的姑娘对唱情歌,客寨的男青年也找主寨的姑娘对唱情歌,这便是著名的侗族月堂情歌。
如此三或五日后,客寨便要辞别。客寨辞别时,主寨家家户户用禾杆草包上糯米饭和腌鱼、腌肉,以供客人路上午餐。临行前,宾主到主寨鼓楼下唱踩堂歌;双方用歌相互称赞,然后,再唱告别歌。主寨的男女青年把客人送到寨门,并将用红、绿各色羽毛系在毛巾上的礼品送给客人做纪念。
“月也老”(做众客),一般在农历正月,人数为做寨客观的两个村寨的所有男女老少。“月也老”以唱侗
族大歌、踩堂歌、青年男女唱情歌为主要内容。此类属于甲寨与乙寨老少都有联谊之心,甲寨发出众帖,专人送去,乙寨接到邀请,即组织戏班或狮队前往赴会。客人一到,主寨组织本寨姑娘在寨门以纺织机、农具等物拦路迎宾,宾主唱起拦路歌。唱罢,主寨鸣放三声铁炮后,便敲锣打鼓吹芦笙,引导客人到“萨岁”神坛,举行祭仪,然后再引进鼓楼下踩歌堂。宾主各唱三支歌,歌词一是请“萨”,二是表示欢迎和表示歉意。之后,白天晚上,或演戏、耍狮子、斗牛,或甲乙两寨男女踩堂“多耶”(对歌)。客人住上三或五天(均需单数),始而放行。送客时,甲寨家家户户用草包糯米饭或捆吊糍粑,每包饭、粑边上还用花线捆吊一串三至五个染红染绿的鸡蛋,特别盛情人家,还捆鸡缚鸭相赠,全寨集体又送或羊或猪或牛一头,村上姑娘还给客寨后生每人赠送一条毛巾,这类赠物谓之为“尾巴”,让客人挑挑提提无一空手。送客时,全村老少倾出,放铁炮、鸣鞭炮,敲锣打鼓,吹奏芦笙,欢送出村,这类客一般次年或几年后,乙寨觉得条件适宜,又发出请贴,邀请甲寨还客。
“月也暇”(做社客),在春社赶社时,甲寨接乙寨姑娘集体做客,姑娘来时,罗汉早晚盛情款待,白天踩堂对歌,晚上行歌会月。这类“月也”姑娘不还,而由自己的兄弟去对方的姑娘。
“月也左楼”(做贺鼓楼客)一般在正月初举行。甲寨新建鼓楼落成典礼,乙寨男女老少倾寨来贺,人数和接待、迎送与帮众客一样,只是活动内容更为热烈。乙寨组织人做“那麻”(即做花脸),由几十人众组成,有抬“官人”,有骑马踩高中跷,有扮武士、商人、乞丐等等,抬着贺匾楹联,敲锣打鼓,吹奏芦笙,鸣放鞭炮前来恭贺。此外又组织姑娘队,穿着节日盛装。当甲寨引客到鼓楼后,围着鼓楼转,花脸人作各种有趣表演,分发腌鱼,姑娘则撒散米花。甲寨姑娘则拦官人轿,唱歌讨过路钱。这类客人,一般只住一天,一天中主要是踩歌堂,唱贺楼歌,这种众客,还客需待乙寨又逢新建或整修鼓楼时才能回访。
“月也鼎”(做众订亲客),也叫姑娘罗汉客。这项活动时间较长,有的可达数月,是双方男女青年和父母相互了解的最好时机。有寨与寨做,也有姓与姓做的,虽说是姑娘罗汉客,但全由老人操办。首先是两寨(或两姓)老人有意联谊联亲之后,便向姑娘罗汉示意,在田中禾稻垂穗时,甲寨姑娘用根竹子剪掉竹叶,留下三或五或七个枝桠,每个枝尖系上一朵棉花和一颗红辣椒,选准乙寨罗汉家的一丘路边大田去悄悄插上,称之为“表”。若是三枝,表示小型,只有部分姑娘约部分罗汉开展;若是五枝以上,则表示约全寨或全姓开展,这样连抱在手上的小孩也都列为姑娘和罗汉参加。乙寨罗汉见后,即拿鸡鸭鹅相约到姑娘寨(姑娘早已暗透消息告知)行歌坐月访查,开始姑娘及父母不承认插“表”,说是不敢高攀高门,经过多夜的行歌坐月和宵夜(即煮夜餐),宴请姑娘及其父母之后,女方才承认有心攀高门户而插“表”。于是双方择定吉日,正式竖“大表”。“大表”由姑娘扎制,原系七个枝桠的就砍七根大楠竹,修去竹叶,每个姑娘献上一至两斤最好最白的棉花,并用白线一朵一朵地穿连,然后把每一竹枝缠好,有的竹尖上还扎几只展翅欲飞的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