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大表”这天,乙寨罗汉杀猪备酒,敲锣打鼓、吹奏芦笙,鸣放鞭炮铁炮抬到田边,甲寨姑娘在兄弟的陪同下,抬着扎好并用自己所织最细的白布裹好的“表”,也敲锣打鼓,吹奏芦笙,鸣放鞭炮送至田边,被插表的田之禾谷即表号为“瘪米田”。竖后双方会聚野餐,并歌赞其“表”。尔后各自回家,待到禾穗成熟八九成时,双方商议择吉日倒“表”。倒表这天,将禾谷折抬到女方家,当晚女方父母兄弟大宴其客,名曰“女婿光临”,夜里舂“瘪米”吃。此后,罗汉不断到姑娘寨里去行歌坐月,谈情说爱,直至次年,于正月初择吉日“伦鼎”(即结束这场订亲客)。乙寨请甲寨姑娘和父老兄弟来家做客,踩堂对歌,三至五日始告结束这场交往。通过这种活动,不少青年结上良缘,成为终身情侣。
“月也轮”(做芦笙客),一般在甲戌节,中秋节赛芦笙时举行,活动内容是以宾主两寨赛芦笙为主,同时通过唱歌、踩歌堂、祝贺丰收等进行的文化社交活动。以肇兴乡纪堂芦笙赛坪为例,每两年举行一次,时间是中秋节这天。有来自县内的肇兴、皮林、岑岜、龙额,有来自从江的洛香、庆云、新安,还有来自广西三江县的富禄等乡的侗村苗寨的数十个芦笙队(每队20至50人的芦笙吹奏手),欢聚一坪,开展芦笙友谊比赛,其观众人山人海,每度都在万人以上。
比赛这天,东道主的纪堂、登江两寨,芦笙队早早入坪,并派有经验的老人到高坡顶上听音评响(因芦笙寨主要以音响过人称冠),以便赛完评出优胜。每个客队到坪边时,先奏三首落坪曲,东道主立即鸣放三响铁炮,接着又与客队先作友谊单赛三首,以示迎接。然后又鸣放鞭炮,引客入坪与其他队单赛。时约中午,远近芦笙队都到齐了,并都广泛开展了队与队单赛之后,东道主村上的姑娘二、二百人,穿着节日盛装,手持阳布伞,肩挑红漆桶,盛满早已酿备的甜酒,在小芦笙的引导下进入赛坪,然后吹奏小芦笙,鸣放鞭炮,逐一给每个芦笙客队送去,敬献给芦笙吹奏手们。吃过甜酒后,全场群赛,同时齐奏三首曲子。齐奏之后,各客队的芦笙手们,买上糖果,盛满装甜酒桶,吹笙放炮给姑娘退去,表示感谢。接着东道主根据听音高低,评发给奖旗和纪念旗(纪念旗为参赛队均发)。比赛结束,散场时,村拉村做众客,人拉人做家客,在芦笙赛上,一般两个寨的芦笙队在芦笙会上结交友情后,通过青年人提出,双方寨老同意举行,“月也轮”便开始了
“月也敬”(敬寨客),意为帮助主寨敬客,这种形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当两个寨子正在进行“月也”时,另一寨便给其中的主寨送来信贴。主寨接到贴子并经寨老商议同意后,便将来贴贴于鼓楼门柱上,以告示村民,某寨要来“敬也”了。
“月也敬”的形式与前几种大体一样,都是以唱侗歌、侗戏、踩歌堂,唱情歌,交友、访亲等文化活动。但其较前几种“月也”相比,也有所不同。首先在送信贴上,“月也戏”和“月也鼎”送信贴是寨老委派两名能说会唱的男青年将信贴直接送到主寨寨老家;“月也轮”是主寨将信帖送到客寨上,而“欠也”则是由寨老委派5至7名后生,装成花脸,趁主寨与客寨男女青年正在踩歌堂时,他们高举红贴子,吹着芦笙,狂乱着冲进踩歌堂,先燃放三挂鞭炮,再吹着芦笙绕着歌堂先右跑三圈,意为先敬主人,后左三圈,意为敬客人。然后走到襟坐踩歌堂中央的寨老正面叩首三拜,送上贴子,最后吹三首芦笙曲方离去。其次在“月也”时间上有别,“月也戏”和“月也鼎”以及“月也轮”少则三天,多则五天,也有七天或九天的。而“月也敬”则只一天时间。
“月也轮”主要用大型六管三音芦笙,中型六管三音芦笙,小型六管五音芦笙、,同时还用琵琶和侗笛等。
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友好村寨拜访。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