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更高的小白伞 佳能EF 70-200mm F28L III镜头评测
发布时间:2019-10-18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对于各大影像厂商而言,70-200mm f/2.8这个规格的长焦镜头一直都称得上是招牌之一,时隔八年后,佳能终于更新了EF镜头大三元中的长焦镜头EF 70-200mm F2.8L IS III USM,与上代“爱死小白兔”一样,这次新镜头也有一个好听的爱称“爱死小白伞”。外观上镜头采用了全新的设计语言,整体更简洁,并且涂装的色彩更加偏白;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镜头使用了一层ASC(Air Sphere Coating)镀膜。关于ASC镀膜其实首次出现是在100-400mm大白炮上,相比传统镀膜拥有更低的折射率,更有效的消除了镜头内部的光线反射干扰,最终有效提升了画面质量,能更好的减少“眩光”、“鬼影”对画面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支最新一代的“爱死小白”EF 70-200mm F2.8L IS III USM镜头到底如何。

  在光学结构方面,佳能EF 70-200mm f/2.8L IS III USM镜头采用19组23片镜头结构,其中应用了一枚萤石镜片以及多达5枚UD(超低色散)镜片。萤石镜片技术一直是佳能高端镜头的优势,拥有低折射率和低色散的特性,可补偿一般光学玻璃因折射产生的色散,使镜头成像基本没有色像差,从而提高镜头的成像品质,同时可实现镜头长度的缩短。另外,镜头内含5枚UD(超低色散)镜片同样可显著增强该镜头的色像差补偿性能,两片UD镜片可实现与一片萤石镜片媲美的效果,因此可以进一步提升镜头的解像力。

  佳能EF 70-200mm f/2.8L IS III USM镜头具备的恒定f/2.8大光圈采用了由8片光圈叶片所组成的圆形光圈,可获得显著的背景虚化效果,尤其是在拍摄人物时的景深非常浅,能更好突出人物主体。另外镜头全焦段约1.2 米的最近对焦距离,可以更加接近被摄体拍摄,配合远摄端约 0.21倍的最大放大倍率,能够获得主体更加突出的特写效果,尤其是搭配如EOS 5DSR这样的高像素器材,即便这不是微距镜头,但是通过裁切后也能实现高解析力的近摄效果。

  通过对镜头 SSC 超级光谱镀膜的深度优化,EF 70-200mm f/2.8L IS III USM镜头也降低了逆光拍摄时眩光与鬼影的产 生。在逆光或有强光射入的场景下,新款镜头具有更好的整体逆光表现。

  这次佳能EF 70-200mm f/2.8L IS III USM镜头在外观上佳能使用了全新的设计语言,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镜身的白色涂装颜色更白,同时去掉了一些技术词汇的LOGO铭牌,更改了两处英文标识位置,增加一处镜身标识,让镜头整体更加统一、低调 ,上代顶部的银环装饰也全部去掉,看上去更加简洁。

  作为佳能EF高端L级镜头的重要一员,EF 70-200mm f/2.8L IS III USM外型上虽然无可否认跟二代EF 70-200mm f/2.8L IS II USM仍旧十分相似,不过除了更白和更简洁的设计风格外,佳能还在轻量化上稍有下功夫,重量由上代的1490g减轻至1440g,不过50g的重量或许在手里的感觉虽然算不是太多的减负,但如果长时间拍摄的话还是会更轻松些。

  这次佳能EF 70-200mm f/2.8L IS III USM镜头的一大特点就是之前在EF100-400mm f/4.5-5.6L IS II USM“大白”上广受好评的的ASC(Air Sphere Coating)镀膜首次应用在了70-200mm焦段的镜头上,可有效抑制因光反射引起的鬼影和眩光。ASC镀膜是在传统的蒸镀多层镀膜之上形成的一层包含二氧化硅与空气的镀膜,利用空气折射率低于光学玻璃的特性,通过在镀膜中包含一定比例的空气,从而实现了低折射率,特别是对近乎垂直入射的光线,可强效发挥防反射作用。

  除了卡口外,镜头在结合处、开关、变焦环和橡胶环等位置也都采用防尘和防水滴构造,来防止水滴和灰尘的侵入,密封性极佳,即使在恶劣的拍摄条件下,也能发挥相对优良的性能。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