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铜关村的实验,2015年8月,腾讯公司依托微信正式发布针对乡村场景的公众号平台,以“连接为乡村”为名,简称“为村”平台。
这是一个低门槛、易操作、适合乡村干群的村庄微信公众号开放平台,全国各地都可以通过在微信中搜索“腾讯为村”,申请属于自己村庄的“为村”公众号,“为村”公众号也为每个村庄提供专属的功能板块。
具体而言,“村友圈”功能实现本村村民发帖评论的线上交流,既可以发起全村讨论,也可以向广大网友展示真实的村庄生活;“党务”功能包括党务公开、支部生活、党员教育等板块,服务于基层党组织的信息宣传、党群关系、精准扶贫等工作;“村务”功能主要包括村务公开、集体活动、村委风采等,提高村委办事效率;“服务”功能则包括政策文件咨询、法律援助解答、知识学习以及农产品展示销售等。
2016年7月22日,湖南湘西大坡村在“为村”平台发出了第一条村庄新闻头条。
由于历史原因,珠塘村的行政区划发生过多次变更,因此村民对行政村没有太多情感认同,年轻人又大多在珠三角打工。珠塘村从一个软弱涣散村渐渐发展成党建先进村还实现了全面脱贫,这一切是在2016年加入“为村”平台后完成的。
刘攸伟从2016年起就担任深圳派驻珠塘村的驻村扶贫干部,本在2019年初满3年就可以回深圳,可他放不下珠塘村决定再干一轮扶贫工作。在他的经验中,在各种数字化工具中,最喜欢用的是腾讯“为村”平台。
2018年,刘攸伟把精准扶贫资金的信息公开在“为村”平台上,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一些没有领到扶贫款的村民背后质疑村委干部和扶贫干部一起私分了扶贫款,一时谣言四起。扶贫工作队于是在第一时间把所有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结余明细也公开在“为村”平台上,很快平息了谣言,胡乱猜测的村民也主动道歉。
刘攸伟说,通过“为村”平台上的党群服务中心联系群众,逐渐提升了村民对珠塘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透明的工作也赢得村民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和支持。
建立一个可信赖的强社会联系的人际关系网络,通过社群互动改善权威信息在层层传播过程中的失真变形,这样的例子在“为村”的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
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比耳村曾在2017年被《新闻联播》作为“互联网+乡村”典型而报道,该村村委干部积极鼓励帮助12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认证“为村”村民,并且将比耳村“为村”商城总号里2016年获得的春节订单全部分配给了贫困户,帮助提高贫困户的收入,从而缓解了村里的社会分化。
最近几年,在四川省邛崃市大同乡陶坝村家家户户种的佛手瓜,销量攀升、收入提高,村里人都挺高兴,无奈村里那条三米半宽的马路无法会车,经常影响运送佛手瓜。村两委到县里跑下了一笔修路款,但没有青苗补偿和土地补偿,涉及到5组村民的利益。2018年初,陶坝村把这事儿放到了“为村”平台上的“议事厅”在线讨论,有村民很生气地说修路占了菜园子怎么能没补偿呢,不同意修路,马上又有其他村民反驳说,路修好了多卖几斤佛手瓜,什么菜钱补偿钱都够了大家分析利弊,结果在线分钟,就达成了支持扩宽的一致意见。
“要没有为村平台真是不可想象,过去这种事我要挨家挨户去做工作,有一户说不通这条路就扩不成,一拖拖个两三年也是可能的。”陶坝村书记孔祥华说。
“在人、组织和场所这三个要素中,为村围绕场所做出了很好的平台。”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邱泽奇认为,“为村是现有唯一将干群、党务村务、区域产品等融合于一体的社区移动产品,能够有效助力基层组织领导。”
李健的老家在四川省邛崃市南宝山镇桃花社区,常年在外打工的他回家探亲时发现,家门口的道路已有多处路面破损,特别是下雨后,年迈的父母出门很不方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李健在桃花社区的“为村”平台上发了一条希望修路的信息,没想到社区支部很快就在该年度的有关项目议定中及时通报给了全社区,争取到了优先修路。今年春节,李健再回到老家时,家门口的路已经修好。这令他惊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