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9年,浙江省温州市乾头村连续4年通过“为村”平台面向全村众筹,举办重阳节敬老活动。
2019年4月23日,陕西省安康市堰坪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沈红进行入户探访。
这里曾经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空心贫困村,藏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的群山深处,跟所有那些深藏大山的村子一样贫穷、闭塞,也因年轻劳动力的出走而变得凋敝且缺乏生气。
直到5年以前的一场“互联网+农村”实验在这里展开,第一个上线“为村”平台的铜关村变成了众人皆知的互联网改造乡村的样本这个小山村却随处可见村庄微信公众号的免费WIFI标识,让村民通过互联网连接起信息、情感和财富。
如今这一切已经不新鲜了。铜关村的风头很快被更多因“为村”平台而改变的村庄所覆盖。截至2019年9月29日,全国已有29个省、199个市、674个区县、1945个乡镇中的14228个村庄(社区)和铜关村一样加入了“为村”平台,******认证村民2509027人,其中包括156617名党员,11233位村支书(党总支或社区书记)和10670位村主任(居委会主任)在“为村”平台开展日常工作,共发布两委日记1074506篇和群众来信58124封。
这些村庄因“为村”平台而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数字乡村。这是乡村振兴中一个令人惊喜的存在。
这起源于2009年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的一个叫“筑梦新乡村”的公益项目。这个项目得到了陈一丹的直接支持。陈一丹是腾讯公司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陈一丹等腾讯创始人,在公司初创时做的公益就是乡村公益在2002年给广东清新县的山区送电脑。
这种乡村情结,在七年后演变成了“筑梦新乡村”。只是,估计腾讯的创始人们没有想到,从这个项目发展到腾讯为村,居然已坚持了十年。
“筑梦新乡村”选点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雷山县等贫困山区,用五年的时间投入5000万元,重点开展公益帮扶,希望能够对中国西部乡村的发展、特别是贫困乡村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项目执行中,2011年,腾讯公司的女员工陈圆圆受指派到黎平县挂职扶贫干部。因为憧憬“侗族大歌”,陈圆圆选择了黎平县的侗族村落铜关村,没想到一去就首先遭遇了一场心灵的巨大冲击。
“当时我就被那种巨大的反差震惊了,铜关村那时候有460户村民,人均年收入竟然还不到1800元。”陈圆圆回忆说,“在那种绝美的青山绿水下,村民唱着天籁般的侗族歌谣,村庄却衰败凋敝成那样,反差实在太强烈了。”
经验告诉她,传统的输血式的捐赠和扶贫很难给乡村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也很难创造出具有推广复制价值的乡村发展模式。那么,“连接”是互联网的核心能力,能不能通过利用互联网的连接能力来发展乡村呢?
2014年11月,以陈圆圆为主的腾讯公益小组开始教铜关村村民建微信群,而彼时留在村里的500多人中有智能手机的才不到10人,村两委干部中有智能手机的也仅有一人。腾讯先是联合中国移动在铜关村架设了贵州省第一台为村庄提供的4G基站,再联合中兴通讯向村民们捐赠了智能手机,培训他们使用智能手机和微信,最终在这个偏远贫困的少数民族村庄里建起了村民微信群和该村的微信公众号。
然而,这一切努力迎来的却只是一盆冷水,村民们对在线沟通没有感觉更没有热情。
直到2015年7月,线上的沉寂终于被打破。铜关村开始了新一年度低保的评定工作,低保名额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村两委从早到晚开会,村民们议论纷纷。腾讯公益小组鼓励村委干部把低保初审名单放在该村微信群中,竟在半个小时内就产生了500多条信息,40多名在外地务工的村民也新加入群。经过在线公开透明的激烈争论,低保名单几经修改终于确定,成为铜关村历史上群众满意度最高的一次低保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