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已提前建成运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高铁连片成网,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实现高铁互联互通。面向未来,中国正在加快建设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
高铁线路通常在试运营一年后正式验收,通过验收后,才准许投入运营;列车控制系统自动监控列车运行和中央技术设备,确保各种速度水平下的运行安全和效率;高铁线路上建立了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会自动启动应对措施,确保高速列车安全;每条线路上每天开出的第一趟列车为“确认列车”,检查确认高铁装备状态完好,才能开行首趟旅客列车;综合检测列车每10天运行一次,对轨道、通信信号、接触网等高铁基础设施进行实物检测;电力动车组车辆上的3000多个自动传感器,可实时监测运动部件的状态。
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运营能力,使得中国高铁的发车准点率高达98%,到达准点率达95%。
高铁拉近时空距离,带动了城际区域协同发展,促进了各类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集聚。
千里京沪一日还。京沪高铁连接了7个省份、11个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成为贯通华北、华东的大动脉;近8年来,累计运送旅客超9.3亿人次,在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之间搭建起了“高铁经济走廊”。
长三角区域内基本建成“1小时至3小时”高铁交通圈,同城效应显现。高铁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强力助推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随着京广高铁、广深港高铁、广珠城际铁路、厦深铁路等多条铁路干线相继建成通车,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内循环”大大加速,改写了大湾区人们出行版图,跨区域“同城时代”即将到来。
客运看高铁,货运看重载。铁路重载核心技术是国际公认的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尖端技术之一。
我国能源分布不均衡,加上富煤、贫油、少气,充分利用煤炭资源成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突破口。目前,我国煤运铁路专线主要集中在“西煤东运”。
9月28日,世界上一次建成最长的万吨重载货运铁路——浩吉铁路开通运营,中国铁路版图新增一条纵贯南北的能源运输大通道。
这条铁路全长1800多公里,北起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境内浩勒报吉南站,终到江西省吉安站,设计轴重30吨,一列车一次能拉1万吨煤炭,2020年计划完成运量6000万吨,长期规划设计输送能力为每年2亿吨。
作为国家“北煤南运”新战略通道,浩吉铁路纵贯南北,直达华中腹地,改变了过去中国煤炭资源由西向东,再经过海运、江运才能到达华中地区的状况。过去需要一个多月才能运抵的煤炭,通过该铁路,最快一天之内可达。
而在此之前,大秦铁路线主要承担“西煤东运”“北煤南调”国家战略任务,常态化运输能力达到年运量4.5亿吨。
2014年,全长近4公里、满载3万吨货物的列车在大秦(大同至秦皇岛)线上试验成功,实现了我国铁路重载列车牵引重量从2万吨到3万吨的跨越。这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铁路重载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铁路不断改写着中国版图的时空格局,也提供了助力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中国铁路“走出去”步伐加快,铁路合作项目在世界五大洲的数十个国家遍地开花,与各国人民一道书写互利共赢、美美与共的新篇章。
历史总是遥相呼应。1975年,中国援建的贯通东非和中南非的交通大干线——坦赞铁路正式开通,坦赞铁路被誉为“自由之路”“友谊之路”。
42年后,作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十大合作计划”的重要早期收获,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标轨铁路(蒙内铁路)于2017年5月31日举行通车仪式并投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