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_百度百科(7)
发布时间:2019-10-04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臭氧也会使植物叶子变黄甚至枯萎,对植物造成损害,甚至造成农林植物的减产、经济效益下降等。臭氧能够较快地与室内的建筑材料(如乳胶涂料等表面涂层)、居家用品(如软木器具、地毯等)、丝、棉花、醋酸纤维素、 尼龙和聚酯的制成品中含不饱和碳碳键的有机化合物(包括橡胶、 苯乙烯、不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发生反应,从而造成染料褪色、照片图像层脱色、轮胎老化等。

  臭氧的来源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 。自然源的臭氧主要指平流层的下传。1962年,Junge研究认为,在波长小于240nm 紫外线的辐射条件下,平流层中的臭氧会分解,产生的氧原子与氧分子结合产生臭氧,平流层臭氧向下传输到对流层,成为对流层中臭氧的源。

  人为源的臭氧主要是由人为排放的NOx、VOCs等污染物的光化学反应生成。在晴天、紫外线辐射强的条件下,NO

  等发生光解生成一氧化氮和三重太氧原子,三重太氧原子与氧反应生成臭氧。臭氧是强氧化剂,在洁净大气中,臭氧与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为NO

  ,而臭氧分解为氧气,上述反应的存在使臭氧在大气中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不会造成臭氧累积。当空气中存在大量VOCs等污染物时,VOCs等产生的自由基与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此反应与臭氧和一氧化氮的反应形成竞争,不断取代消耗二氧化氮光解产生的NO。过氧自由基HO

  a。NOx、VOCs、CO等臭氧前体物都是一次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石油化工和火力发电等工业污染源排放及饮食、印刷、房地产等行业的污染源排放等。秸秆等生物质的大量燃烧,也会产生大量的VOCs和NOx等臭氧前体物。

  我国2012年2月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规定,臭氧的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二级浓度限值为160μg/m

  。作为空气中六大污染物之一,臭氧污染监测是臭氧污染预报和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1929年Dobson分光光度计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大气臭氧地面观测的基础。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臭氧总含量进行观测,先后建立了香河市臭氧观测站和昆明臭氧观测站,所用仪器均为Dobson臭氧分光光度计。测定臭氧的方法有试纸比色法、微分光谱法、库仑法、极谱法、气相色谱法、化学发光及荧光法等十几种。

  我国目前测定臭氧的标准方法主要有《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 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HJ 504-2009)和《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 紫外光度法》(HJ 590-2010)两种手工分析方法,自动监测方法主要有紫外荧光法和差分吸收光谱分析法。

  “十二五”末,我国建成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由城市站、区域站和背景站组,监测内容包括SO

  和CO等6项监测指标的实时小时浓度值、日均浓度值等,可以实时掌握监测点的臭氧指标数据,摸清重点区域污染特征,提高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能力。2013年7月30日发布的《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654-2013),规定了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技术要求、性能指标和检测方法。之后又陆续发布《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标准传递管理规定(试行)》(环办监测函〔2017〕242号)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城市站运行管理实施细则》(环办监测函〔2017〕290号)。2017年10月17日,环境保护部又发布《环境空气臭氧一级校准作业指导书(试行)》《环境空气臭氧标准参考光度计间接比对作业指导书(试行)》《环境空气臭氧传递标准间逐级校准作业指导书(试行)》《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现场比对核查作业指导书(试行)》4项涉及臭氧监测的作业指导书,完善了全国臭氧监测质量管控体系,并将对臭氧进行统一标准定期监督检查。

  2018年2月22日,为贯彻落实《2018年重点地区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方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环境空气臭氧前体有机物手工监测技术要求(试行)》(环办监测函〔2018〕240号),进一步规范环境空气臭氧前体有机物手工监测工作。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