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_百度百科(2)
发布时间:2019-10-04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德国士兵最早将臭氧应用于治疗厌氧菌感染所致的皮肤坏疽;1936 年,法国医生P.Aubourg最早提倡将臭氧注入直肠治疗结肠炎。从此以后,医务科研人员、医务工作者对臭氧在临床上的应用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臭氧在国外,尤其是在欧洲临床上应用已有50 余年的历史,九十年代后,臭氧应用进入我国,主要将臭氧应用于治疗腰间盘突出、清除自由基抗衰老等方面、之后臭氧在临床的应用迅速发展起来,正成为一种应用广泛,作用强大的新药物、新方法。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已开始采用臭氧对饮用水消毒和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予以注意,但发展较慢。在我国目前的城市供水中,绝大多数水厂均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处理工艺,其中消毒工艺主要采用氯气和漂白粉,使用臭氧的比例很低。同时,将臭氧应用于冷却水处理方面的实践,也还刚刚开始。但由于臭氧法处理的经济性、可靠性及绝对无毒、无二次污染等一系列优点,可以预言,臭氧在我国也必将得到普及。

  紫外照射法是利用紫外线照射干燥的氧气,使一部分氧分子被激活离解成氧原子,进而形成臭氧。紫外照射法产生臭氧的缺点是能耗高、臭氧浓度低,因此紫外照射法用于大量生产臭氧是不现实的,只适合于少量、低浓度要求的各种试验,如空气消毒、灭菌、除臭等,

  电解法制备臭氧技术创立于1840年,主要通过采用低压直流电对水进行电解,使水在阳极-溶液界面上发生氧化反应产生臭氧。该臭氧制备装置由电解质溶液和阴阳两极构成。臭氧在阳极析出,阴极可分为两种,分别为析氢阴极和氧还原阴极。

  a八十年代以前,电解液多为水内添加酸、盐类电解质,电解面积比较小,臭氧产量低,运行费用高。经过人们对极板材料、电解液与电解机理、过程方面的大量研究,电解法制臭氧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近来发展的SPE(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电极与金属氧化催化技术,使电解纯净水得到14%以上的高浓度臭氧。电解法产生臭氧具有浓度较高、成份纯净、水中溶解度高

  a、对进料空气无须进行预处理且不会产生氮氧化物;此外,该臭氧生产设备小且轻便,结构简单,无噪声、便携,因此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a其主要缺点是能耗较大,经过进一步改进,设法降低成本和电耗后,有可能与目前广泛使用的介质阻挡放电法相竞争。

  在电解法制备臭氧的方法中,其中以二氧化铅作电极的方法占主流,如何提高臭氧产生效率是电解法产生臭氧的主要研究方向。我们知道,在电化学反应中,pH、温度、电流密度和电极的种类是最关键的,现在有很多对二氧化铅电极进行改性的文献报道,比如在二氧化铅电极中掺少量的二氧化钛,可以大大提高二氧化铅电极的电流效率和导电性,但未能改变二氧化铅的腐蚀问题;而β型二氧化铅的稳定性更好,且价格适中,且产生的臭氧浓度可达13%以上,同时不产生有害的氮氧化合物。但是β型二氧化铅在高电压和酸性条件下易重结晶,造成阳极催化层β型二氧化铅催化效率不稳定;阴阳极催化层容易脱附,使膜电极工作的寿命很短,严重时还会导致短路;现有的膜电极催化层制备工艺不够稳定,而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催化层与在膜上附着的不是很紧密。基于二氧化铅及SPE膜电极的优缺点,后续研究二氧化铅与SPE复合膜电极是非常有必要的。

  放射化学法是利用各种放射源核辐射离解氧分子生成臭氧。该法已有两种工艺用于工业型臭氧生产,一是氧同裂变产物接触,由辐射、氧同裂变产物及二次辐射的热碰撞产生臭氧。二是仅在辐射下生成臭氧,该方法因采用放射源其成本高、安全性差,只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不适合于工业大量生产。

  也称无声放电法(简称DBD法)。通过交变高压电场在气体中产生电晕,电晕中的自由高能电子离解氧气分子,经碰撞聚合为臭氧分子。介质阻挡放电法具有能耗相对较低、单机臭氧产量大,气源可用干燥空气、氧气或含氧浓度较高的富氧气体等优点,因此工业上合成臭氧大多采用此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