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就能动工,到时小学和幼儿园可以实现连通,校园面积也能扩大不少。”最近,高淳区固城街道花山村的学校改扩建项目引起村民关注,赢得广泛好评。很快,大家又将迎来一项民生好事。
两个月前,花山村党总支委员、会计何华中带着村委初定的建设方案来到村民何假头家中,商讨项目中涉及的房屋拆迁事项。听闻对方来意,翻阅全村统一标准的拆迁补偿报告后,何假头只重复表达着一句话:“给村里办好事,我支持!”
一次走访办成一件大事,在花山村已屡见不鲜。“村民群众的参与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何华中告诉记者,这都源于多年来村民们的“信任积分”,也为乡村基层治理铺筑了康庄大道。
2021年,高淳区入选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固城街道花山村挑起探索乡村基层治理路径试点的担子。一个曾经落后的小山村,如今缘何顺利完成“逆袭”?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花山村曾是典型的贫困村、信访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鸡鸭满地拉、瓜藤随树挂……提起过去的村庄模样,村民们都连连摇头。“归根结底还是穷。”村民田亮福给记者点出了关键,“村集体没有资产,村庄建设就搞不起来,村民基本需求怎么满足?村民手里没钱,一门心思外出做工,谁又有空去管村里的事?”
花山村“两委”班子同样认识到这一问题。“改变现状强治理,关键就在聚人心。”2010年,在外经营企业的何腊保回到并村前的原蒋山村,被选举为村党总支书记,决心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散了的人心再聚起来,第一步就要靠产业增强凝聚力。”
从2011年起,花山村开始不一样了:低效的田地整合连片共发展,芦笋、早园竹、草花等一批新品种经济作物在此“开花结果”,村民群众纷纷被调动起来,年轻人也愿意回乡,奔走在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路上。
田亮福赶上了花山村的产业发展春风。他把自家20多亩地全都租给了村集体种植茶叶,自己到茶园做管护,“就这么一年下来,能保挣15万元左右”。作为一名老茶农,他深知从种到养、从采到售需要的精力和承担的风险,如今他有了更稳定的倚靠。
乡村产业一路“狂飙”,村民们的口袋鼓了起来,村集体收入也水涨船高。一项数据显示:2011年前,每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仅有6万元;202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98.13万元,增长了60多倍。
“村集体有了钱,办起实事来也更硬气。”何腊保说,近年来村里各项基础设施也越建越多、越建越好。2022年单从村集体口袋出资的就有200多万元。去年,村里投入48万元打通了到花山大桥连接线上的一段主干道后,村民连连拍手叫好。
如今走在花山村的房前屋后,已找不到过去脏乱差的痕迹。看着洁净有序的村庄,村民们主动化身管护员,遇上村里大小事,也都忙着建言献策,主动投下“信任票”。按田亮福的说法是,“日子兴旺起来了,谁都想过得更红火!”
从2011年到2020年的十年间,花山村用实践证明,有了产业收入,才能激活乡村创造力,基层治理也才有了生命力。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2021年,高淳区入选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后,固城街道和花山村立即抓住机会,凭借现有优势基底成功申报试点项目,获得1500万元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探索乡村基层治理新路径。
“乡村基层治理是一道久久为功的课题,伴随着乡村振兴的脚步不断加快,基层治理也面临更多情况。”固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强认为,将有限的资金投于可持续项目、用于再生产,才能获得更多活水注入乡村基层治理的各项工作中。
彼时,花山村的农业产业规模虽逐渐壮大,但随着市场大环境的变化,以及竞争压力等客观因素影响,村“两委”慢慢意识到,仅靠产业规模化还远不够,必须提升产业品牌化,提高产品竞争力。
有了固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大力支持,花山村将目光聚焦在有数十年种植历史的茶叶上,义无反顾将专项资金全部倾注于产业发展——花山村茶厂建设,集中精力提升茶产业品牌。
近三年来,花山村持续完善茶园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处理能力、自动化水平更高的新茶厂,同步改造升级过去的老茶厂,推动实现了茶园的有机化管理、茶叶的精细化采摘、加工的标准化工艺等产业链条提档,花山村的茶叶在市场上愈发彰显“含金量”,“田家茶叶”品牌也名头渐显。
“项目实施后,由于新生产工艺提升了茶叶品质,售价上涨数倍,高中低档茶叶均有销售。”花山新茶厂生产管理负责人何英凯告诉记者,茶园还上新了10多亩智慧设施,水肥、温度、杀菌、灌溉都能自动化控制,确保茶叶品质。新茶厂的加工产线亩茶田的日产量,还新增了包装车间。
在高淳区农业农村项目中,茶叶是重要一环。如今的花山村,正牢牢抓住这一发展契机。据测算,项目完全建成后,预计每年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60万元,带动邻近村民每年平均增加收入5000元。
“山连着水,水连着舟。我家就在花山村的那头……”来过花山村的人,大都听过这首歌。这是村歌《我的村庄我的地球》,由知名文学评论家王干作词。小小的村庄拥抱着地球,歌声里满是村民对花山的热爱与自信。
这种坚定的认同感,不仅来自产业基底提供的物质基础,更有文化底蕴熏陶的精神力量。与从无到有筑牢产业基底相比,花山村在探索乡村基层治理的道路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
记者在村里走访时,提及花山村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村民言必称“何老师”。他是当地的老师,名叫何庚荣,一直在帮助花山村收集、整理故事,传播着花山村文化。此外,花山村还出资出了一本书《灵秀蒋山》、一本画册、一系列小人书,建造了农家书屋。
在文化遗产的彰显和传承中,花山村从不吝惜资金。正如一位村民所说,躺在再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上,没能好好传承保护,也等于零。产业资金浇灌文化之花,文化兴盛涵养淳朴村民,花山村多了一柄乡村基层治理“文化利器”——
不少村民纷纷投入到花山村的社会治理架构中,“一刻钟”“吴阿姨”“橄榄绿”“新青年”“零距离”“手拉手”等志愿服务队接连成立,儿童课业辅导、邻里问题协调、乡风文明引导、美丽乡村打造……村里需要什么,村民自己就干什么。全市第一家村级慈善协会在此成立,实现对困难群众帮扶全覆盖,已累计帮扶困难群众390多人,帮扶资金60多万元。
产业为底筑基,文化兴盛塑魂。回顾花山村的文化点位建设,不难发现其有着更深层次考量——为乡村民俗文化产业提前布局,打造乡村基层治理的精神内核、产业发展的新生动能。
“乡风文化‘一花两果’,是乡村基层治理中宝贵的资源。二者深度交融,需要更多产业活水注入,以葆长久生命力。”固城街道党工委书记曹华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乡村基层治理由铸骨到生肉,花山村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