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陇原新乡村宜居又宜业看乡村振兴的“武威密码”
发布时间:2023-05-13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新华网兰州5月10日电(宋燕)从靠天吃饭的“穷窝窝”,搬迁到设施齐全的“新家园”;从收入来源单一,到多元增收拓宽致富路……甘肃省武威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走出了特色乡村振兴路。

  5月8日至9日,“解码陇原新乡村”采访团相继走进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古浪县、凉州区等地的多个乡村,解开“天马故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一个曾经的贫困落后村,如何追赶成为了全区美丽乡村的“标杆村”?凉州区黄羊镇上庄村的答案是:党建引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上庄村党支部书记杨斌介绍,该村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抢抓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机遇,将党建引领融入乡村建设全过程。

  上庄村党支部探索“支部+合作社”模式,依托村里的4家合作社组建了上庄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实行村党支部成员与专业合作社成员交叉任职,实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带动191户种养殖户增收致富。

  养殖小区配套自来水管网、耕地配套地表水滴灌系统……在上庄村党支部的争取下,基础设施和惠民设施两块“短板”也逐渐补齐,全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升,为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党建引领、锚定发展方向,上庄村现已形成舍饲养殖、日光温室、特色林果、饲用型甜高粱四大富民主导产业,145户农户住进了水电暖一应俱全的小康住宅。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800元。

  古浪县干城乡富民新村位于黄花滩生态移民区。2018年,村民们从自然环境恶劣,靠天吃饭的南部山区,搬迁安置到这里,开启了新生活,收入也更加多元。

  干城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张小健介绍,为了助农增收,富民新村聚合资金资源,因地制宜盘活发展要素,确定了“8+N”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打出了“日光温室精细果蔬+舍饲牛羊养殖+大田饲草种植”产业发展“组合拳”,走出了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子。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该村特色产业多点开花,累计建成日光温室422座、养殖暖棚940座,羊存栏4万多只、牛存栏2000多头。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海升集团智能玻璃温室相继落地投产,以串收番茄、草莓、香瓜为主的优质果蔬产销两旺。

  2022年,富民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9.88万元,是2019年的3.86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85元,是2019年的1.72倍。

  在肉羊养殖、肉牛养殖、日光温室、经济林四驾“产业马车”的驱动下,富民新村正奔跑在产业兴、百姓富的康庄大道。

  在天祝县抓喜秀龙镇炭窑沟村,曾经生活环境脏乱差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经过风貌提升改造后,焕然一新的村落宅院。

  2021年,该村被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摸清现状,对症下药。”抓喜秀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程科年说,确定为示范点以来,镇上对村庄进行了全面改造提升。

  一方面人居和畜牧业养殖分开,另一方面对村庄的路面、巷道实施了硬化,改造了土炕、旱厕等,并将供水、污水、弱电等管网“入地”。

  “面子”靓了,“里子”也得强。炭窑沟村综合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道德储蓄所、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等,纵深推进乡村治理,提升精神风貌。

  而作为天祝县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移民新村,松山镇秀杰村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同样全力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补足乡村振兴“精神之钙”。

  “村里还通过‘美丽庭院’‘好婆婆’‘好儿媳’评选活动等,用细微小事育德育人、传承美德,弘扬良好风尚。”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正定说。(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