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上海自贸试验区更多地是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而一个“特”字,成为临港新片区的显著标志。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国平说:“临港新片区定位‘特殊经济功能区’,自设立之日起便怀着配置全球资源的雄心,肩负着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使命。”
“几十年前,跨国公司愿意把总部放在物流成本低的地区,今天,跨国公司更关心一个区域能否发挥总部效应。”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指出,临港新片区的目标是面向世界,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落户。
建设临港新片区,不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添砖加瓦,而是瞄准新兴高端产业的高瞻远瞩。临港是上海高端制造的“名片”,这里诞生了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飞机发动机、首根国产12英寸单晶硅棒、全球最大的大功率柴油机、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升式钻井平台。新片区的蓝图,正是着眼于未来的全球产业布局、科技发展趋势来绘制的。选择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从定位上就与临港这片土地的气质相契合。
有人说,建设临港新片区是“再造一个浦东”。那么,人们希望“再造”的,一定是一个继续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浦东”,一个体现先行者战略眼光、改革者历史担当的“浦东”。肩负国家战略,回应市场期待,代表中国与世界对话,临港新片区作为一个国家新地标,将续写新的时代传奇。
距离北京120公里处,在河北容城县奥威东路边上,坐落着雄安的地标性建筑——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作为雄安新区成立以来的首个大型建筑群,雄安市民服务中心被誉为“雄安城建第一标”。
这里,海绵绿地、智能路灯、生态停车场、人脸识别的无人超市、百度无人驾驶汽车、菜鸟无人物流车等各种创新元素,共同搭建起了“智慧城市”的雏形。
2017年4月1日,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这个被称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重大决策背后,有着怎样的战略谋划与发展考量?
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也是继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之后又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战略选择。
不论从改革开放的大布局来看,还是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来看,雄安新区的设立,既立足于解决当前问题,又着眼于长远发展大计,新意之中饱含深意。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不仅历史渊源深厚,而且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京津冀发展的动力在协同,前景也在协同。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两项战略举措,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一东一西,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为区域发展开拓“东成西就”新空间。
它将为破解“大城市病”、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闯出新路子、提供治本之策。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的城市,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这些颇具雄心的“雄安目标”,意味着雄安新区将是一座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之城、示范之城,也是人们宜居宜业的理想之城、幸福之城。
观区位,雄安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瞻前景,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扩大开放新高地和对外合作新平台,眼光长远,目标宏大。
两年来,雄安不舍昼夜、昂扬奋进,规划编制取得重大进展,一批基础性重大工程项目启动实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渐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