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标:雄心与深意
发布时间:2019-10-03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印发,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按照意见,到本世纪中叶,深圳要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从偏安一隅的小渔村到“先行先试”的经济特区,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一路砥砺前行,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放眼全国,70年来,从北平到“四个中心”、“减量发展”,从一片农田到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从小县城到“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一个个城市,如同国家的地标,正以自身的巨变,折射出国家发展、改革的雄心与深意。

  走进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仿佛进入时空隧道,不同时期的照片、影像资料,记录着这座城市70年的蝶变。

  “我们的首都,应该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特别要把它建设成为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的中心。”1953年的《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首次对北京的定位进行了比较完整的阐述。

  以第一版城市总规为起点,北京开启了从消费城市到工业城市、再从工业城市到服务业城市,进而到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跨越式发展。

  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资的第一座大型百货商店、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店”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开店营业。

  1969年,北京地铁1号线投入运营,成为全国首条地铁,见证了中国交通领域的突破。

  1988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的前身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

  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及“减量”发展等表述跃然纸上。

  2018年,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启用,北京空间格局调整迈出重要一步。

  永定河畔,百年首钢。高耸的钢铁建筑群,见证了这座城市70年的变迁。2005年,为了2008北京奥运会,为了首都的碧水蓝天,北京实施了史无前例的钢铁大搬迁。老北京人引以为自豪的“工业地标”告别首都。

  751厂,曾是北京市煤气气源厂之一,如今变身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吸引了很多创业者入驻。2006年起,751厂利用煤气厂厂房、设备设施,开始工业资源再利用,在保留原厂工业遗址风貌的同时,实现了从工厂大院到时尚消费园区的转型。

  与1980年相比,北京市森林覆盖率由12.8%提升到43.5%。曾经饱受诟病的PM2.5空气污染,2018年年均浓度已经降至51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低。

  1949年,2.8亿元;2018年,30320亿元。70年间,北京的经济总量跑出了令人惊叹的增长速度。如今,她正旗帜鲜明地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变为疏解功能谋发展,天更蓝、地更绿,百姓居住更舒适、生活更美好。这背后,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大国首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历史性变革,在京华大地生动上演。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北京,作为国家地标,开多个领域之先河,不断破除桎梏藩篱,城市发展深刻转型,奏响了最华美的时代乐章。”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北京砥砺前行七十载,昂扬奋进新时代,正是国家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缩影。

  9月的深圳,晴空丽日,位于市中心的“拓荒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深圳敢闯敢试、锐意改革,在近40年间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改革开放成就了深圳,深圳自身的发展也印证着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从40年前的先行先试、“杀出一条血路”,到今天的创建先行示范区,从“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特区,到未来可复制、可借鉴的城市范例、全球标杆,深圳,不仅要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更要为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