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文氏族人以广东、江西、广西、湖南和四川为多,这五省文氏约占全国文氏人口的75%以上,其中湖南、广东两省就占全国文氏人口的38%左右。
文姓的堂号有许多如六义堂,雁门堂,信国堂、正气堂等,其中多与国信公文天祥公有关,实则因为后人崇敬和缅怀天祥公.
六义堂,为今湖南衡山,江西部份地区等文氏堂号。这里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此堂号的来源。在宋景定五年,文天祥莅永新固塘省族,闻族叔正道公(字公行,号蓬山)六个儿子俱中了举人,于是为其寝堂题写“六义堂”匾名,并赋诗赞之;吾爱张子厚,西铭识性情。四海皆兄弟,矧我有同姓。吾宗蓬山翁,屏居乐闲静。三峰笔格横,一水冰壶莹。才华众所推,声名日以盛。六子俱名经,择师必端正。岿然六义堂,昕夕事吟咏。经以雅颂风,纬以赋比兴。埙唱而篪和,金声玉振。讲论俱精详,初匪隔壁听。儿孙立阶庭,兰玉辉相映。谈笑既雍容,衣冠犹伊静。雕盘错珍馐,芳樽酌佳酝。座客皆簪缨,劝酬总名胜。我为宗族来,升堂展家庆。因参谱系源,获睹文章印。心怀报主恩,无从接先进。忧国忘其家,老身况多病。朝野日疮痍,国是靡有定。临别泪纵横,闻风时问讯。
信国堂、正气堂:宋代文天祥为左丞相,封信国侯,进屯潮阳,元将张弘范掩至,文天祥被俘,拘燕三年不屈,作《正气歌就义》。此后文姓后人分别以信国堂、正气堂为各宗祠堂号.今浙江省温州江记岛有一宋文信国公祠,两侧有对联:侧身天地成孤注,满目河山成一舟,中间门庭大书:天地正气.广东潮汕地区,广西部份地区文姓多以正气堂为堂号。
大约在距今三千年的西周时,在周文王姬昌八代孙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门。祈改以祖(姬昌)谥(文)为姓。是为雁门文之发祥。其后人以其邑地名为堂号,今江西,湖南等部份地区文姓人以此为堂号,
此堂号多为安徽省舒城以及四川省部份地区文氏所用,皆因文氏蜀地基祖文翁(前156~前101) ,名党,舒城县春秋乡枫香树村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兴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他成功地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学校“石室”,使蜀郡出现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班固在《汉书》中评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所以,其后人取其义,谓文氏堂号化蜀堂。
燕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郡,秦、西汉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南)。相当于今山西河曲、五寨、宁武等县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区,东汉移治阴馆(今山西代县西北)。
湖南湘潭中湘古塘文氏五修族谱、湖南仙源文氏族谱、湖南文氏七房族谱、江西萍乡萍北桐田文氏族谱、湖南湘乡高冲文氏六义堂房谱、湖南湘乡高冲文氏族谱
:正气家声振、后昆雄风扬、勤勉博学识、敏思永发祥、仁义积厚德、修为循典章、显贵嗣致远、有道保荣昌、励精创大业、鼎力图兴邦、忠良相传久、康泰世泽长。(此字派从时(春元)公三十三世后启用。提倡新生儿用新字派起名,用在双名的第一个字。本字辈摘自2012年《湖北文氏通谱》新编。)
:祖英宗烈、恩泽源长、忠孝仁义、诗礼弘扬、博才志远、创新图强、科学兴国、盛世平康。(2008年江汉地区正气堂文氏家族合谱并新立派句序。)
:运际昌期、恒思一德、永庆家祥、鸿绍先业、立品端正、长继书香、名杨后世、观国之光。(提供者文彬)
:贤才乐育,举用显扬,政纯增美,化善愈光,敦伦务本,顺理成章,恩怀高厚,训守典常,奉先惟敬,保世其昌,安仁宏义,逢吉发祥,益昭立达,恒裕精强,运会开泰,福寿启康,贵宗道永,富作德芳,慎勤业广,慈惠泽长。
:大明嘉应国、万年道德兴、仁义礼智信、光乾裕後坤。(四川泸州泸县文氏与此同。)
:元之如邦杼,勋培铸潜英,德厚延观槐,辉烜锦渐嵘,心正胜学植,照墀锡清茗,志全良宜楷,炜业钟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