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姓_百度百科(2)
发布时间:2019-09-09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②出自敬姓避讳改姓。《史宋?文彦博传》指出,“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五代后晋时,文彦博的曾祖父敬时为避晋高祖石敬瑭之名讳,将敬字拆开,一分为二。凡是姓敬的,要么改姓文,要么姓苟.约在公元947年后晋为后汉所灭,敬氏不存在避讳之嫌了,苟氏、文氏的有些后代相继回复为敬氏,有些则没有复回原姓。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赵匡胤成为宋太祖。由于赵匡胤的爷爷名叫“赵敬”,如此一来敬氏又犯了帝讳,文彦博祖父文铳(号挺之)只好再次改为文氏或苟氏。

  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后,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裔孙太岳之苗裔文叔于许(在今河南许昌市),建立许国,为姜姓诸侯国。春秋时,许国受郑楚所迫,经四次迁都,前576年迁叶(今河南叶县西南),前553年迁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前529年复迁叶,前524年迁白羽(今河南西峡),前506年迁至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战国初年为楚所灭(一说灭于魏),子孙四散。除有以原国名“许”为氏外,还有以许国开国君主文叔之字为氏,就是文姓.

  改姓或小数民族文姓。①蒙古族文氏,源于蒙古族乞颜部分支鄂依罗特氏部落,元朝时期随军驻扎于云南、广西地区。

  至元末明初,明军沐国公沐英、黔国公沐晟攻克云贵高原,沐英领兵镇守云南,沐晟镇守贵州,该家族分别改汉字姓为文氏、印氏、余氏、铁氏、金氏等,慌伪称汉族以避灾祸,后划入沐晟镇下,分迁至贵州长顺一带,世代称文氏至今。锡伯族温都尔氏改姓文。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范武子之子范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范燮,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范武子(士会)之子,又名士燮,字子文,史称其为“范文子”,简称“文子”、“范叔”,是晋国范氏家族首领的继承人。

  同前三,源于姚姓和妫姓,具体出自战国时期齐威王田因齐之孙田文,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战国时期,田氏齐国有个贵族叫田文,就是那位“一鸣惊人”的齐威王田因齐的孙子,封号为孟尝君,食邑在薛(今山东滕州东南部)。

  同前三,源于姚姓和妫姓,具体出自春秋时期陈厉公妫佗之后裔,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有敬君,原陈厉公之子仲,谥为敬,其支孙以谥号为氏。”

  ⑴满族喜塔喇氏,亦称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喜塔拉氏,满语拼音为Sitara Hala,汉字义“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 俄国学者史禄国认为,该姓氏与瓜尔佳氏同属“阔雅里满洲”。另外,在朝鲜史籍《龙飞御天歌》中记载有哈兰都达鲁花赤姓“奚滩”, 乃明朝时期的女真望族,曾一度改汉字姓为刘氏,因此有学者认为喜塔喇氏即其演变而来。喜塔喇氏世居尼雅满山(今辽宁新宾)、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长白山盖吉(今长白山周围地区)、佛克顺(今辽宁新宾)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文氏、管氏、赵氏、图氏、祝氏、齐氏、孙氏、希氏、奚氏、喜氏、线氏、祁氏等。

  ⑵满族文都氏,亦称温都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都部,以部为氏,满语拼音为Wendu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瓦尔喀一带,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外兴安岭东段、黑龙江下游 、海参崴周围、乌苏里江流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改汉字汉姓为孔氏、温氏、都氏、文氏、闻氏。

  ⑶满族文车亨氏,亦称温彻亨氏、稳赤亨氏,满语拼音为Wenceheng Hala,汉字义“神鼓”。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叶赫(今吉林梨树)等地,后多改汉字姓为温氏、文氏。

  ⑷满族文达氏,满语拼音为Wenda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改汉字为文氏、达等。

  ⑸满族文德氏,满语拼音为Wende Hala,汉字义“尚未”,世居塔克什(今黑龙江口南岸原塔克题音屯),后多改汉字姓为文氏。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