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若穿越记这是个什么梗?
发布时间:2023-01-01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巴西圣保罗当地时间昨日下午15时27分,一代球王贝利因病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82岁。

  他通过足球将巴西的名字带向世界,将足球变为艺术与快乐,我们对他的去世表示哀悼。———巴西总统博索纳罗

  历史仍在向前,故事有其他的主人翁续写,但传奇贝利永远不会被遗忘,就像一颗璀璨的宝石,哪怕沉入海底,依旧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风云变幻的1940年,英、德空军剑拔弩张,在英吉利海峡的上空,战机的轰鸣声嗡嗡作响,一场史无前例的空中对决,将天空染成黑色,犹如地狱中的晚霞。

  贝利是在穷困的阴影下长大的,父亲是失业球员,母亲靠打零工为生。幼年时,贝利便不得不上街给人擦皮鞋,用这双沾满油漆的小手,为贫寒不堪的家庭,增添一份微薄的收入。

  对每个贫民窟的孩子来说,命运都是不公的,但贝利有所不同,他既是被上帝抛弃的倒霉蛋,又是被幸运女神偏爱的小精灵。

  16岁那年,贝利来到桑托斯俱乐部试训,未曾想,这个从未接受过职业训练的小伙子,凭借着街头足球打下的根基,赢得了主教练卢拉的赏识, “我认为他是世界上唯一一名可以在射门时把注意力放在将球射进对手大门里面的前锋。”

  他非同常人的天赋,令球探们目瞪口呆,在场的观众已开始幻想,多年后,眼前这个毛头小子,会在世界足坛掀起狂风巨浪。

  1958年,17岁的贝利第一次踏上世界杯赛场,当时的巴西队还称不上一方豪强,至于乳臭未干的贝利,谁也不会想到,日后,“球王”的美誉会与他的名字并驾齐驱。

  四分之一决赛,贝利打进了全场唯一进球,让全世界记住了他的名字。半决赛对阵强大的法国队,贝利再次拯救了球队,23分钟上演帽子戏法,17岁的他成了巴西队的领袖。

  在与瑞典队的决赛中,贝利延续着火爆状态,全场比赛他梅开二度,率领桑巴军团5-2大胜对手,众目睽睽之下,将大力神杯高高举起。

  这时的他已功成名就,不再是默默无闻的青涩小将,而是大名鼎鼎的足球之王。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球迷的尖叫、相机的快门、报纸的头条,还有对手凶悍的铲抢和粗暴的犯规。

  贝利用炉火纯青的技术、鬼斧神工的创意及顽强的意志力克服了“野兽派”的袭击,成功率队杀入决赛。

  面对以防守闻名的意大利人,贝利在第18分钟的头槌,攻破了蓝衣军团的大门,而这粒进球,正是贝利为巴西国家队打进的第100球。

  私下里,贝利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天赋也颇为多样,他不仅能在足球场上呼风唤雨,即使转投其他行业,贝利照样将事业干得有声有色。

  1969年,正处于职业生涯顶峰的贝利进军影视圈,参演了巴西本国的肥皂剧《外星人》。而要说贝利影视生涯的代表作,要属12年后,他与着名影星史泰龙合演的电影《胜利大逃亡》。

  这部电影以贝利出生的时代,二战时期的欧洲为背景。德国军人在战俘营中发现了知名球星,随即“邀请”战俘们组织一支足球队,与德国队踢场“友谊赛”。

  他在这场“友谊赛”中身负重伤,最终咬牙坚持打进了关键进球,这粒神奇的倒挂金钩,深深震撼了观众们的心灵。

  多年后,谈到当年的合作伙伴,史泰龙感叹:“当我再次看到那些画面时,我有一种激动的感觉。我忍不住想哭,我想对贝利说,谢谢你!”

  相信很多出生在“非球迷世家”,又对新闻广播不感兴趣的孩子,首次听闻“贝利”二字,是在七年级的语文课本中。

  《第一千个球》讲述了贝利打进职业生涯第一千个进球时的心理路程及心得体会,“以罚球踢进我的一千个球绝不是我当初的意愿。但在那个时候,用什么方法踢进都行,但求万事大吉!”

  遗憾、紧张、期许、镇定,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描写,贝利将站在十二码前,对职业生涯一千球的渴望与彷徨,描写得活灵活现。

  进球后,场面瞬间沸腾至极,“摄影师和记者从球门后面冲上来,把我团团围住,数以百计的观众跳下看台,不理会警察,越过湿地,向我冲来。”

  赛后,贝利一个人静静得坐在更衣室的座位上,没有欣喜、没有激动,好似只是顺应着命运的齿轮抵达预定的轨迹。

  第二天,巴西报纸的头条刊登了两条新闻,其一是美国宇航员康莱特、比恩第二次登上月球,另一条就是贝利打破1000球大关。

  “在我看来,这两件事的重要性简直无法相提并论……但在那时候,我还是为自己终于破了千球大关而感到十分高兴。”

  但回家后,父亲并没有对他破口大骂,甚至毫无责备,只是语气缓和的问他之前是否有吸烟的习惯,烟草的味道如何。

  父亲没有发怒,而是心平静和地劝说儿子,“你踢球有几分天赋,以后也许会成为一个高手,要是你抽烟喝酒,就踢不好球了。”

  贝利回忆道:“要是他当时狠狠骂我一顿,很可能反而会激起我的反抗,今天我会成为一个恶习难改的烟鬼。”

  那堂记忆犹新的语文课,那篇打动人心的课文,和那次与球王的初遇,终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时而荡起涟漪,时而令人回味。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