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上海市通过了《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促进就业工作的决定》。《决定》明确,任何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不得以曾患传染性疾病为由拒绝录用,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当天,记者查阅“随申办”App核酸记录发现,目前该App仅能查到7月以来的核酸结果,不再具备查阅近3个月内核酸检测记录的功能。(7月21日来源:中国青年报)
“进过方舱的不要”,“有阳性历史的不要”,继性别歧视、学历歧视、年龄歧视、“非全日制”歧视后,“历史无阳”成为许多企业、中介招工设下的“新潜规”、“新门槛”。不知从何时起,这些企业和中介竟如此“心有灵犀”了?这无疑是给刚刚恢复元气的城市,又沉重一击。
对新冠康复者的歧视,既不应该,更不理性。此类歧视并非个案,2020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一时间迅速波及全国。全国人民都在大喊着“湖北挺住”“武汉加油”,但等到武汉解封,以为终于“苦尽甘来”时,面对来自湖北的兄弟姐妹,人们脸色却突然变了,对武汉人冷嘲热讽,甚至调侃起来,加“油”变加“锁”,一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大锁”,一把赤裸裸夹杂着歧视的“枷锁”。
众所周知,新冠康复者是不会再传染他人的,康复后就是正常人,答案毋庸置疑!可有的企业或中介却打着“用心良苦”的旗号,在招工时,尤其在“稳就业,保民生”的关键时期却擅自加码甚至是变相加码,既不应该,更不理性。
“一视同仁”方能稳就业,保民生。一座城市,在经历疫情的反复后甚至是在直接按下“暂停键”后,早已是“元气大伤”。在“以稳就业支撑经济加快恢复和平稳发展”的当下,“稳就业,保民生”无疑是当务之急。对待新冠康复者要“一视同仁”,不歧视、不设障,多包容,多帮助,此时就显得更加尤为重要和难能可贵。
此次上海先行迈出了这一步,给全国的兄弟省份及城市做出了表率,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共同去维护“公平的就业环境”。千万别让“歧视”成为可怕的第二波病毒,要相信我们国家现如今的防疫措施和水平,不要狭隘,更不要有偏见;要理性一点,更要理智一点。“一视同仁”方能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