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番鸭育种以现有大型番鸭为父本,北京鸭为母本,继续进行继代选育,形成专门化品系;开展配合力测定,提高肝料比、填饲性能等指标,选育出大型优质肥肝用白羽半番鸭配套系,提高肥肝生产效率。
——遴选国家水禽核心育种场。根据肉鸭、蛋鸭、鹅、番鸭和半番鸭的育种关键技术要求,制定国家水禽核心育种场的遴选标准,采取企业申报、省级畜禽种业主管部门审核推荐的方式进行。建立长效的考核与淘汰机制,实行动态管理。
——新品种培育与本品种持续选育。确定各核心育种场的育种目标与技术路线,整合育种优势资源和技术,培育新品种和配套系。持续选育已育成品种,进一步提高品种质量,推进肉鸭、蛋鸭、鹅、番鸭品种国产化和多元化,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市场的消费需求。
——2020年发布国家水禽核心育种场遴选标准,2025年前完成35个核心育种场的遴选,其中肉鸭15个、蛋鸭7个、鹅9个、番鸭和半番鸭4个。核心育种场突出核心育种群体规模、育种素材、育种方案、设施设备条件、技术团队力量和市场占有率等,逐步形成以核心育种场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模式。
——到2035年,持续选育或育成4个以上肉鸭品种,核心育种场供应种禽数量占全国市场的70%以上;持续选育或育成2个以上地方特色高产蛋鸭新品种或者配套系;持续选育或育成2个以上地方特色高产鹅新品种或者配套系;持续选育或育成1个以上番鸭新品种或者配套系;持续选育或育成1个半番鸭配套系。
——核心育种场配备主要疫病诊断和检测实验室,制定水禽重大疫病防控方案,相关重大疫病结果符合农业农村部有关标准。
在企业自愿申报、省级畜禽种业主管部门审核推荐基础上,以自主培育品种为主,遴选国家水禽良种扩繁基地,打造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水禽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提升供种能力。持续开展水禽主要重大传播疫病的防控与监测工作,提高鸭苗、鹅苗健康水平。
2020年发布国家水禽良种扩繁基地遴选标准,2025年前完成50个良种扩繁基地的遴选,其中肉鸭20个、蛋鸭5个、鹅10个、番鸭和半番鸭5个。国家水禽良种扩繁基地供应种禽数量占全国市场的40%以上。
——建立水禽生产性能测定体系。制定水禽生产性能测定技术与管理规范。核心育种场主要测定原种的生产性能,农业农村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定期测定国家审定品种和引进品种父母代、商品代生产性能。种禽质量监督检验测定机构负责种鸭、种鹅质量的监督检验。
——研发水禽遗传改良技术。建立国家水禽遗传数据分析中心,成立水禽遗传改良计划技术专家组,开展关键育种技术攻关,开发应用育种新技术,重点突破抗病力、饲料转化率、肉品质、蛋品质相关性状的育种技术,为核心育种场提供指导。充分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创建适合于水禽育种的专门化分子育种方案。
——保护利用地方水禽遗传资源。支持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地方水禽品种的保护、利用工作。利用常规保种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进行遗传资源保护和保种效果监测,开展我国地方水禽种质资源肉质、产蛋性能、适应性等优良特性评价,构建水禽DNA特征数据库,挖掘优势特色基因,为水禽新品种的选育提供育种素材。
——2020年发布国家商品代水禽生产性能标准测定场遴选标准,2025年前完成10家标准测定场的遴选。定期开展水禽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及时公布测定结果。
——建设国家水禽遗传数据分析中心,定期分析水禽种业市场和品种生产性能的动态变化情况,及时对外公布。
(一)完善组织管理。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和全国畜牧总站负责本计划的组织实施。依托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成立水禽遗传改良计划技术专家组,负责制定水禽核心育种场遴选标准、生产性能测定方案、评估遗传改良进展、开展相关育种技术指导等工作。省级畜禽种业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内国家水禽核心育种场、国家水禽良种扩繁基地以及纳入性能测定体系的标准测定场的资格审查与推荐,配合做好国家水禽性能和主要重大传播疫病的监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