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华克之刺杀蒋介石后被毛主席接见
发布时间:2024-08-11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华克之的一生可谓是传奇,最早的时候,他还曾是国民党左派,一直到蒋介石背叛革命之后,他才开始从事起反蒋的活动,并于1935年策划和主持了一次刺杀蒋介石的事件,引发轩然大波。

  1927年,蒋介石集合起大量的军警开始背叛革命,那会,华克之的很多合作者都惨遭杀戮,流血牺牲。

  华克之自己也差点命丧黄泉,可他依然坚持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痛斥道:我为国民党而感到羞愧,我为孙中山先生感到难过,我和这个国民革命的叛徒不共戴天。

  因此,华克之召集起了此前结实的一帮共同拥护孙中山先生政策的党员,以青年部长的个人名义张贴布告,通知全市党员于4月14日集会,抗议蒋介石犯下的累累暴行。

  此时的蒋介石根基也不算特别稳固,他的亲信在得知了这些消息后,他本人更是亲笔给华克之写下了一封信,有联络和拉拢的意思。

  那封蒋介石的亲笔信并没有让华克之动摇,相反,他依旧聚集起了6000多人,共同走上了南京的街头,表达对于蒋介石的愤怒。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华克之一直思考着中国革命的未来,可他看着蒋介石越来越得势,顿感前途一片茫然。

  华克之的一些朋友渐渐有了不同的想法,他们虽然对华克之非常欣赏和佩服,可眼下生活要紧,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过去曾和华克之一同反抗蒋介石的人中,还有一位曾在《中央日报》上发表过一个立场声明,以此来换取蒋介石的谅解。

  可华克之对朋友们的劝说都置之不理,在他的眼里,当初加入了国民党,就是看在孙中山三大政策的份上,按理来说,蒋介石本应和孙中山一脉相承,可他却选择背叛了革命,他无愧于蒋介石,自然不需要得到什么所谓的谅解。

  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更是让华克之无比愤怒,可此时的蒋介石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却总是选择节节退让,总是基于自己的利益去考虑。

  1933年,李济深等人以19路军为主力成立了福建人民政府,举起了“抗日反蒋”的大旗,华克之也选择和朋友们欣然前往,怎料在3个月之后,蒋介石的军队就攻下了福州。

  1935年11月1日,恰逢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召开,孙凤鸣以记者的身份顺利进入到会场当中,蒋介石鬼使神差拒绝和中央委员共同拍照。

  可孙凤鸣不愿放弃这次宝贵的机会,他喊出了“打倒卖国贼”的口号后,直接举枪击中了国民党二号人物汪精卫。

  如此大事之后,蒋介石手下的党羽立刻开始了地毯式搜索工作,张维等人被捕,还有一些与事件无关的人都被抓进监狱,还好华克之比较聪明,顺利逃脱出来。

  这件事虽然没让蒋介石受伤,也让蒋介石吓得不轻,更为重要的作用是:蒋介石和汪精卫之间的矛盾早就有了,可汪精卫竟然能在大庭广众之下遭遇袭击,还能碰巧赶上蒋介石不愿意下楼,社会上也纷纷推测,这起事件本身就是蒋介石所一手策划的。

  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抓住蒋介石又哭又闹,而另一边桂系军阀的白崇禧和李宗仁也打来了电话询问蒋介石具体情况,蒋介石头疼不已。

  那天蒋介石其实不下楼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他看到来开会的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等人都带着侍卫,他本身就多疑,觉得这些侍卫里面说不定有叛变的情况,保险起见也就没有下楼,没想到这个意外的举动竟然救了他一命。

  此事之后,戴笠也跟着倒霉,他被蒋介石要求限期破案,因为孙凤鸣在当场已经身亡,并没有什么太多的线索。

  戴笠不是个省油的灯,他手下的党羽遍布各地,最终查明:胡云卿就是这起刺杀案的主谋,而他的真名,为华克之。

  戴笠想尽办法想要找到华克之的下落,可终究竹篮打水一场空,一直到1936年,华克之突然在香港出现,公布了刺杀汪精卫的真相。

  1937年4月,华克之在南方得到了中共华南地方组织的帮助,作为李济深等人的信使,来到了延安。

  延安的感觉,也给华克之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满大街都是抗日标语,儿童团员在街上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了过去,还有一批批干部和战士正在整理着装,他们即将奔赴抗日前线。

  由于华克之在此前多年都在大城市当中生活,延安方面考虑他住不惯,专门给他安排了单人房间,还有专门的炊事员为他做饭。

  华克之被这里宛若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给感动了,他请求中共派他到抗大或者陕北公学去学习,这里无数热血青年,让他想到了过去的自己。

  “现在,蒋介石对我的通缉令已经遍布了全国,戴笠更是动员各地特务,要在海外缉拿自己,希望中共能给个机会,让自己做更多抗日救国的工作,必将万死不辞。”

  毛主席听出了华克之的诚意,面对这位敢于计划刺杀蒋介石的孤胆英雄,也表现出了兴趣,他理解华克之的处境。

  这是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涌入延安,绝大多数都是热情且纯真的,很有可能也有国民党的特务混在里面。

  若是这样,共产党就会陷入被动,若是交人,那则不是中共的作风;若是不交,国民党以此为借口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那么前期的努力很有可能功亏一篑,事情就大了。

  他还请华克之去了后转告李济深等人:现在是大敌当前,过去的恩怨都要先放下,双方都有责任推动蒋介石抗战到底,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中华民族度过最大的危机,蒋介石手里有几百万军队,把他杀了,国民党的亲日派就会乘机抬头,反而不利于抗日事业。

  1939年,负责华南地区情报工作的潘汉年找到了华克之,邀请他加入情报战线,华克之对这方面还是很有经验的,因此也就一口答应了下来。

  期间,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殖民统治,中共除了加强根据地建设外,还得阻止蒋、日之间的妥协,这里面最重要的一条,便是要搞到蒋、汪、日秘密勾结的情报。

  日本人想要争取周佛海在中间周旋,而蒋介石想要通过周佛海了解日本人的动向,周佛海本人更是希望无论如何,能给自己留下一条退路。

  1945年春,张子羽搞到了一份绝密情报:蒋介石委任周佛海为“京沪保安副总司令”,命令他收编上海各地的伪军,以备将矛头对准八路军。

  华克之眼看事情要大了,赶紧将消息传到了延安方面,延安方面立即将消息在报纸上曝光,使得蒋介石非常被动。

  在解放战争中,华克之往来于香港和上海之间,利用他复杂的社会关系,搜集了大量的情报,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添砖加瓦。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香港弄到的一批地图,这批地图是“两万五千分之一中国军事地图”,无论是城乡峰谷还是山沟土丘,看上去都格外清楚,确实是好地图。

  为了运送这批地图,华克之专门找到了季常,此人和一个外国驻华大使有交情,此外,这个季常也对国民党的腐败极为不满,他也愿意帮忙。

  最终,他们运用海上交通的方式取道香港并将地图运送到了解放区,这批地图,也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1982年,组织给他写下了结论:华克之同志建国前在潘汉年同志的领导下,在敌后屡次出生入死做革命工作,对党的事业卓有贡献。

  在改革开放年间,他曾对家人说过:“若不是年老体衰,我很乐意去做经济工作,然而我又担心不少人会在金钱面前迷失自我,一个共产主义者,从精神上说是富足天下的;从物质上说,若是人民还很贫困的时候,他也应当固守清贫。”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