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抗战时期来说,不但军与集团军有很大区别,就是军与军之间、集团军与集团军之间可能也千差万别。
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地方杂牌军与“亲生的”黄埔系的区别对待上:地方杂牌部队理论上的级别很高,实力却比较有限,也就是“大马拉小车”。
淞沪会战中,随着投入的师级单位越来越多,军委会于是临时把两个或三个师捏合成一个军,甚至三个德械师——36、87、88师还平地升了一格,直接编成了只辖一个师的“军”,师长宋希濂、王敬久、孙元良等也由师长升为军长。
这下陈诚不干了,直接向蒋介石抱怨,认为这些黄埔学生都升军长了,1935年就当了18军军长的罗卓英也是军长就十分不合理。蒋介石也真有一套,他将第一军军长胡宗南提升为第17军团长,罗卓英为第16军团长。
到了淞沪会战末期,罗卓英又接棒陈诚升为第15集团军总司令。此时的第15集团军可谓兵强马壮,计有五个军:吴奇伟第四军、罗卓英第18军、万耀煌25军、王东原73军及夏楚中79军。
从上面案例大致可以看出,抗战时的所谓集团军,大致就是多个军级作战单位的集成,虽然也有一些空架子的仅辖一个军的集团军。
通常情况下,一个步兵军的直属部队包括但不局限于:搜索营、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以及通信营等营级单位。
一般来说,特务营是战事打到最关键时刻用来堵缺口或者保护长官的最后一道保险。比如衡阳保卫战中的第十军特务营,基本都打光了。再比如第二次长沙会战中的74军特务营,也被日军骑兵冲散了,以致军长王耀武差点死在鬼子的马刀之下。
而集团军的直属部队,往往在升格为团甚至旅级单位的基础上,还会另外配属诸如高炮旅、野战医院、文艺队等具备特殊功能的直属单位。
第五军是在原来机械化第200师基础上扩编而成的铁甲部队。其虽然名为军级单位,无论是人员配置还是机构设置,其实都已经超过了很多非中央军的集团军。
1938年底,第五军在湖南湘潭成军时,全军共有5.4万人,除了郑洞国荣誉第一师、邱清泉新编22师、戴安澜第200师三个师外,还有军直属的战车第一团和战车第二团,以及汽车团、骑兵团、工兵团、辎重团及野战补充团等。就装备和兵力人员配置来看,当时第五军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出自西北军的孙连仲部,理论下辖有田镇南第30军和冯安邦第42军两个军,实际上却只有三个师的兵力,大约2.2万人,名为集团军实际连第五军的一半兵力都不足。
徐州会战时,同样源自西北军系统的庞炳勋军团,理论上也是比军更高一级的存在,实际上庞军团只辖有一个第40军,而第40军又仅仅辖有一个师。也就是说,庞炳勋名义上号称军团,实则不过一个师级单位。
到1940年庞军团升格为第24集团军,军委会才此另外调来一个新五军(孙殿英部)归庞炳勋指挥。
随着孙殿英投日,庞炳勋这个集团军仍然只有40军一个军,他这个名义上的集团军总司令,实际上还是军长而已。
概括来说,抗战时期的集团军通常辖2-3个军,且拥有更多更精良的直属部队;但由于蒋的嫡庶之分,杂牌集团军的实力也未必就高于中央军的军级单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