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有朋友带孩子去看唐国强的电影《长征》,小朋友就奇怪的问:为什么要把敌人叫白匪?他们穿的并不白啊?
在沙俄时代,白色是尊贵之色,沙皇常被冠以“白色沙皇”之称,白色也因此就成为了皇室的代表颜色——这跟中国封建王朝崇尚黄色,黄色是皇族代表颜色的意义是一样的。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那些属于剥削阶级的皇室、贵族在国际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组建起军队,他们利用这些军队发动反革命叛乱,反对共产主义,妄图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由于这些军队是以保皇党派为基础、以忠于沙皇的反动军官为军队骨干,又以支持“白色沙皇”复辟为目的,所以被冠以“白卫军”(WhiteArmy)之名,简称“白军”。
也就是说,一开始,“白军”并不是什么贬义词——至少,作为“白军”的他们不会有任何贬义的感觉。
为了捍卫十月革命的伟大成果,列宁认为必须建立一支与用来消灭“白军”的正规军,而与“白军”的叫法相对应,这支正规军的名字就称为“红军”。
于是,1918年1月28日,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建立工农红军的法令,开始组建红军队伍。
受其影响,在中国土地革命期间,中央将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定名为红军,并于1928年5月25日向各地发出发出了正式通知。
但说到这个问题,就有个比“白匪”更叫年轻朋友疑惑的话题:红军队伍里有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却没有红三方面军。
有一种比较大众化的说法是:中央原计划将红军一、二、三、四军团依次扩编为四个方面军,但1930年8月下旬,一、三军团在湖南浏阳会师后,在两个军团的前委联席会上,以彭德怀为书记的三军团前委则提议成立第一方面军和总前委,三军团编进一方面军建制,放弃了单独扩编为第三方面军的计划。彭德怀是这样说的:“从战略方针来看,我赞成三军团编为第一方面军的建制,统一指挥,这是革命的需要。”一、三军团前委联席会议通过三军团前委的这一提议,并一致同意朱德为总司令,毛主席为总政委和第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这样,就造成了第三方面军的缺编。
在1930年1月以前,中央一直都没有统一编制红军的计划。当时的中央认为:“目前中国,只有朱、毛、彭德怀的部队可以称为红军,其余如贺龙等都不能叫做红军”,只能算作游击队。所以,各地红军的编制及番号就比较复杂和混乱。
到了1930年1月,中央为了方便统一管理,觉得必须结束这种混乱的编制,就召开了军事部会议,决定统一全国红军的番号和编制,将红军编为八军,分属四个军团,其中三、四军为第一军团,二、六军为第二军团,五、八军为第三军团,十一、十二军为第四军团。
到了8月23日,朱德、毛主席所领导的红一军团,和彭德怀所领导的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市会师。也就在这个时候,根据彭德怀的提议,同时也是为了适应第二次攻打长沙的需要,两大军团自发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朱德为总司令,毛主席为总政治委员。
这年9月,党召开了六届三中全会,中央觉得当前成立军团尚为时过早,更遑论成立方面军了,于是要求全国红军的军团和方面军都取消,统编为一至七军。
1931年1月,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河南商城城南的长竹园会师后,由中央统一规划编为红四军。这年11月,红四军与新成立的红二十五军合攻黄安县城。和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合攻长沙一样,为了便于统一指挥,适应战时需要,这两支红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自发地组成了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
当时,鄂豫皖地区还没与湘鄂西及鄂北等处打通,在不知道红二、三方面军是否已经成立的情况下,为了慎重起见,徐向前等人把红四、红二十五军合编成的方面军定为红四方面军。
可见,红四方面军的成立非但不是中央统一规划的。甚至到了这年年底,中央也并不知道红四方面军已经成立。在这年年底,中央才开始有组织方面军的计划。该计划是将全国红军部队全部编入第一、二方面军,其中的红四、红二十五军就编入红二方面军。
显而易见,当中央的指示下达到鄂豫皖地区时,红四方面军已经成立了。当然,红四方面军也曾打算按中央的指示改称红二方面军,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央与各地的联系因交通不便而存在极大的困难,各地的情况也是瞬息万变,红四方面军改称红二方面军的措施一直未能实现。
1933年秋,中央军委也曾有过把寻维洲的第七军团、方志敏的第十军团,以及新成立的第八、九军团合编为第三方面军的计划,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由于这四个军团一部分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损失惨重;另一部分跟第一方面军参加长征,合编计划未能实现。
1935年,这两个军团遵照中央的指示合编为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副总指挥萧克,政治委员任弼时,副政治委员关向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