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东方时空节目官宣称,解放军空军预期在2023年内全部退役所有歼-7系列战斗机,这些退役战机的编制将由新下线取代。
在这之后解放军将仅剩下飞豹与歼-8两型准四代战机服役,歼-7退役同时还有另一层含义:中国空军最后一款不具备现代化火控雷达的战机完成历史使命,这是中国军备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现在服役于解放军的歼-7其实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老歼-7”,这些飞机服役时间其实普遍并不长,中国自造歼-7在技术上基本成熟其实也比较晚,是20世纪70年代初,起因是1961年中苏签订协议引进米格-21F-13型战机与配套的K-13空空导弹。
这两款装备国产化之后分别获得了“歼-7”与“霹雳-2”的编号,只不过由于协议签署很早,当时苏联自己的米格-21也是刚刚服役,技术上还比较原始。
米格-21F-13的国产版,第一个歼-7量产型号是歼-7-2,这是一种总体上非常原始的二代战斗机。
没有搭载雷达,只有一个很基本的无线电测距仪,同时也没有搭载雷达告警器等基本设备,武器则是两门30毫米机炮与2枚霹雳-2空空导弹,因此当歼-7初步成熟后的1970年代初这种飞机就已经算不上先进了。
在歼-7-2小批量生产进入解放军服役之后,空军就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歼-7的改进项目并发展成为了一个枝繁叶茂的大家族,并且由于我国在航电技术上当时几乎就是不比“一张白纸”好多少的水平。
在歼-7战机的改进工作上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以及我国对歼-7改进方向的特殊认知,歼-7分化出了两个谱系。
一个谱系是以后续仿制的苏联米格-21MF(第三代改型)而来并更换航电与武器而来,是我国技术人员仿照苏联改进思路而来的歼-7-3系列。
另一个则是大幅度改进气动设计、更换机翼,并有效提升了飞行性能的歼-7E/G系列,该系列的歼-7E研发于1980年代末,服役于1993年。
而歼-7G服役时间比歼-10还要晚,由于性能远超军方预期,因此这两型战机总产量将近400架了,成为了1990年代与千禧年初期中国空军真正意义上的绝对主力。
相比起苏联一味在体型狭小的米格-21上试图整合各种航电设备的尝试不同,中国的技术人员认为:就算堆砌各种电子设备,老旧的米格-21也不可能与现代战斗机正面对抗,那么不如扬长避短,发挥米格-21轻巧迅捷的优势,并进一步强化这种优势。
然后重新设计了新的机翼外形与截面构型,采用了双三角翼的设计,大大降低了机动飞行时侯的飞行阻力,大幅度提高了转弯率并减小了转弯半径。
服役型号的歼-7E拥有非常优秀的平面机动能力完全不亚于F-16、苏-27这种四代战机,在解放军的千禧年时期的许多对抗训练中,灵巧敏捷的歼-7E/G时常能够在近身格斗战中击败更大、更重、更加先进的歼-11。
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侧面案例有所体现,歼-7E是整个歼-7家族中第一种装备进入八一飞行表演队的型号,在此之前的米格-21国产改型都因为机动性不足没有作为表演机使用。
除此之外,90年代苏联专家来华访问,当他们看到歼-7E的飞行表演时候都不禁感叹:原来米格-21还能这么改?顺理成章的,歼-7E优秀的性能也引来了许多国际客户,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都有采购装备该系列的出口型号。
很多人并不了解这批在解放军服役至今最现代化的歼-7,它们其实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一次开发出了让军队满意的产品,也是中国第一次主动尝试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得到成功,并且在2010年之前的时代实际上承担着中国空防的大任。
很多人以为90年代从俄罗斯引进的苏-27撑起了当时中国的空防重任,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一款新飞机交付部队到形成战斗力需要不短的时间,特别是国际出口项目中这个过程还会更长。
苏-27交付解放军部队后首先是数量比较少,其次由于当时空军还没有使用这种大型飞机的经验因此后勤保障遭受严峻考验,90年代时期解放军的苏-27的出勤率其实并不高,而当时我们面对的威胁却非常大。
歼-7E同期我国从以色列引进了怪蛇-3空空导弹,这是中国空军第一种成熟的具备迎头方向攻击能力的导弹,并将两者结合,大量服役的该型战机成为了当时中国海空军在东南大量部队的核心战力。
如今这些歼-7E/G其实正当壮年,飞行时间都没有超过3000小时,但在解放军现代化的滚滚浪潮中他们要提前结束戎马生涯,这些歼-7中有至少三分之一。
其实要比解放军最早的一批苏-27、歼-10都要更加年轻,只不过当初在采购这些飞机的时候也没有人能想到十多年后中国空军竟然能够以如此迅猛的速度完成现代化。
自2010年6月最后一架歼-6退出空军现役,十多年后的今天已是物是人非,这12年来中国海空军航空兵保持着很高的换装速度,实际上放眼全球范围内可以说是技术与装备更新迭代最迅速的一支航空力量。
在各个领域都保持发展,一方面是战术飞机更新迭代迅速,另一方面各类支援平台也没落下,现在共有超过80架预警机在海空军航空部队服役,数量上与美军相比已经相差无几。
在2010年的时候,中国空军在体量上最大的对手恐怕是隔壁印度,当时印度的300架苏-30MKI在我们眼里那真是高质量且现代化的战机机队啊!
如果说1990-2020年,在新自由主义胜利的狂欢之下,除了塔利班以外全世界都团聚在美国身边,指望着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新纪元。
就像在几十年前,谁能想象日本公然将核废水排进大海却能逍遥法外?尽管在一次次紧张事件中人们的心理敏感度阈值被拉低,但事实上这个世界很可能正处于大规模混乱的前夜。
相比起15-20年前,2020年代的前两年全世界大部分经济体的军费投入都有相当程度的增长,并且随着一些军事技术的廉价与扩散,许多在以前只有极少数国家拥有的先进装备逐渐成为了大路货。
与此同时,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军事部署也越来越强大,2000年时候美国海空军40%的技术装备部署在太平洋-东亚,而在2022年,美国海空军75%的技术装备部署在这一区域。
很多专家鼓吹俄罗斯与中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他们其实根本就不愿意仔细看看美军自己的报告,如今驻扎在欧洲地区的美军规模长期不超过六万人规模,驻扎在整个欧洲地区针对俄罗斯的美军规模与军费花销,甚至还比不上美国在东亚地区的零头。
俄罗斯其实并没有真正为中国起到什么牵制作用,至少军事部署层面上,美军已经完全放弃了在欧洲方面以自身力量遏制对抗俄罗斯的能力。
哪怕是俄乌战争已经打了一年,但直到现在美军并没有在欧洲地区增兵的迹象,我们不要看拜登嘴上怎么说俄罗斯,但事实上就决策层面上,现在美国已经不把俄罗斯当回事了,他们将一切的资源都放在中国这边。
现在的美国虽然已经不是冷战结束时候那种军力豪横的状态,相比当年他们在很多方面其实有所缩水,但即使如此,美军也拥有可观的力量。
在西太平洋-东亚地区部署着超过1200架战术飞机,各类预警机、加油机等支援平台,100多架战略轰炸机,还有将近200艘各类大型水面舰艇等等。
在全面战争的场景下,实际上东南沿海一线的防空体系也难以确保生存,目前基于实战需求,中国火箭军已经开始准备建立直属火箭军的要地防空网络,为机动弹道导弹与陆基弹道导弹部队提供保护。
尽管在10年前就已经很有战略前瞻性地大规模推动军队现代化,但扩军速度仍然不够理想比如说空军看上去基本现代化了。
但其实只是一线部队全面换装了三代机,在中部战区、西部战区等次要威胁方向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歼-7、歼-8服役。
这些老一批飞机虽然经过现代化改造拥有发射各类先进空空导弹的能力,在国土防空作战中使用得当可以给入侵的敌方机群造成威胁,但其作用也仅限于国土防空了,如果将预设战场拉到台海、朝鲜半岛,这些老式飞机几乎无法发挥任何作用。
我们无从确定一场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基于21世纪技术条件下,高烈度、高技术水平、大规模的海空战争会以怎样的方式呈现。
但从很多专业机构的研究与智库推演来看,无论结果如何,无论倾向如何,这些推演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在短则一两个星期,长则数月的高烈度海空大战将导致参战双方的作战部队迅速损失。
每一次交战都可能带来5-10%的损失率,这意味着一支完整编制的航空兵部队在投入战斗后一个星期内就会完全丧失战斗力,这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更加严重,历史上比如二战时期,美军战略轰炸机的损失率是千分之一,每出动1000架次会有一架损失,而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损失率提高了50到100倍。
在这种情况下,过去基于后冷战时代基本国家安全需求构建的军队规模其实难以满足需求,或者说,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个世界上一直没有爆发过一次参战双方都完全动员国家机器的总体战,这几十年来的战争伤亡超过五位数就已经非常稀奇。
但在未来更大规模的战争面前这算不得什么,参战前几个月常备军就损失过半的装备与战力很可能会变成现实,所以现在中国缺的不仅仅是大量足够先进水平的现役装备,还需要大量的战争库存消耗准备,和平时期歼-7将在不久后退出现役,但如果战争爆发,这些老旧飞机也一定会再次披挂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