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爱好怎么写看看网友是怎么说的!
发布时间:2023-01-06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兰天明,男,壮族,广西陆川人,1963年6月生,1980年12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广南县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三级调研员。他先后任州县政协委员、县壮学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省作家协会、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参加工作42年来,他爱岗敬业、勇于担当,做到“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有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谱写了一曲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华丽篇章。

  他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县图书馆、杨柳井乡、者兔乡、县民委、县民族宗教局、县政协、县文联、县委史志办公室工作。无论是在乡镇还是县直部门,他始终爱岗敬业、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团结带领班子为群众谋发展、抓产业、办教育,群策群力,为广南发展尽职尽责。在担任州县政协委员期间,他积极建言献策,提出的建议得到州县党委政府采纳,个人提案共62个,其中《关于加强文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案》《关于加强广南县城垃圾管理工作的提案》《关于乡村振兴要注重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提案》《关于建立广南高原特色中药材生物资源基地县的提案》等被评为优秀提案。作为一名党龄31年、工龄42年的党员领导干部,虽已59岁,但他始终坚守史志人“存史、资政、育人”的职责,发扬“修志问道、执笔着史”的“方志人精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加班加点,忘我工作,团结带领史志工作者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开创了广南史志工作新局面。

  作为广南地方文化的热爱者、发掘者和传播者,他严谨治学,秉笔直书,勤奋耕耘,让深藏在故纸堆里的典籍文字、陈列在广阔时空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停留在人们口头传说里的民间故事等都活起来,让广南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光彩。他先后在省州报刊和网络媒体上发表近200篇文章和论文近100余万字,其中撰写的《对方志文化事业与南方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思考》代表文山州参加省级论坛,成为广南历史文化对外宣传的典范。研究并出版了《句町故地的源泉》《壮乡风采》《广南展言子》《广南今昔》《广南民族文化》等图书和画册20余部800余万字;完成《广南县志》(1996—2010年)编纂,荣获云南省第二轮修志工作“优秀集体”和“优秀成果奖”等荣誉。

  2020年7月,他临危受命担任国务院挂牌督战的全国1113个重点贫困村之一的珠琳镇西基德村委会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此时的他已经57岁,但有一股“不服老”的闯劲,老骥伏枥,决胜脱贫攻坚,坚守着希望,谱写出传奇。他汇聚包村挂联单位、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三方合力,团结和带领驻村工作队员,与镇领导和村干部一道日夜奋战在西基德村的精准扶贫之路上,确保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41户1614人全部如期脱贫,顺利通过了国务院第三方的检查和验收。与此同时,他的儿子兰盾是州财产保险公司的一名党员干部,2018年也申请到广南县八宝镇甘蔗园村委会任驻村工作队队长,他们用实际行动兑现出征前的誓言和使命,用汗水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被当地群众传为“脱贫攻坚上阵父子兵”的佳话。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他调到县委史志办工作后,始终以根植壮乡广南大地的史志人和文化自信践行者的姿态,践行“存史、资政、育人”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潜心研究、用心思考,一直坚持把钻研书本、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重视考古发现相结合,把学科专业知识的运用与现实发展的需要相结合,把对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考察探索与旅游文化项目的建设相结合,提出了《浅析广南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县委政府建言献策;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他依托广南丰厚红色文化资源,精心挖掘和编写了32个“广南红色故事”,以笔为舌讲好广南党史故事,引领党员干部和群众传承好红色基因,汇集广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和力量;他聚焦主业主责,抓思想、带队伍,全力推进《中国共产党广南县历史》《广南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及地情书籍《中国传统村落·广南篇》《广南童谣儿歌》《广南古今(三)》等书籍编纂工作;他执笔撰写《美丽云南》第二、三季微视频脚本《句町故地、铜鼓之乡广南》《中国传统村落:世外桃源坝美》,并协助做好拍摄工作,让更多的人认识广南、了解广南、宣传广南;他廉洁自律,勤政廉政,严格落实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连续3年考核为优秀,实现了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零”违纪。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