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浩气》抗战文集选(八)(2)
发布时间:2019-08-17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1939年3月,县大队在邯肥路梨树堡、梁庄打了一次漂亮的伏击战。初春的天气乍暖也寒,抗日政府得到情报,城里的日军、伪军十几人从肥乡押送公粮运往邯郸,在马县长和刘初民率领下,埋伏在路边几十名战士,迅速出击,十分钟就解决了战斗。这次战斗,击毙日军8名,伪军多名,截获粮食十几车、步枪11支,还有部分弹药。

  同年6月,为了切断日军的军火物资供应线,配合三分区的军事行动,县大队展开破坏敌人交通的战术,在路上挖开七尺宽、一米深的沟,阻止日军的军车行动。他们还组织一千多人,一夜之间,便将黄粱梦至临洺关的铁轨全部掀翻,致使京汉铁路几天不能通车,这使华北日军司令部十分恼火。

  1940年,日军开始实施细碎切割。在 “扫荡”的同时,还大规模修筑铁路、公路、据点、碉堡,推行所谓碉堡政策,企图封锁根据地,对根据地进行合围和蚕食,肆无忌惮加快对资源的掠夺。百团大战结束之后,日军用了最大力量,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对根据地军民进行频繁的“扫荡”、“蚕食”、“清乡”。

  刘初民在西区开辟工作,日伪势力和的残余对他恨得要死,也怕的要命。于是,便全天候展开围剿,妄图彻底消灭游击队。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下,他只能夜宿在外,铺地盖天,一年四季,不曾睡过一个安稳觉。

  有一次日伪军从临洺关过来,突然半夜包围了他家所在的村庄,在老爷庙前架起了两挺机枪,点名要抓他。当他得到报信时,日伪军已经堵住了他家门口。他急忙喊醒妻子转移,翻墙跳到邻居刘永德家里,藏在簸箩下面,才躲过了日伪军这次搜捕。

  1941年10月12日夜晚,天空乌云密布,寒气沉沉。刘初民和姜窑、米窑、高窑三个村的村长商量对付日伪的秋粮征收计划,被坏人告密。日伪出动 30多名日伪军,在伪军阎队长带路下,包围了开会地点,并不时地向屋内放枪。刘初民非常镇定,为防止发生意外,先让大家依次疏散。刘初民和其他三人为了避开追击,凭借熟悉的地形,在丘陵间穿行。在撤往米窑村的小路上,被伪军的骑兵队追上围住。情急之下,刘初民对三个村长说:“我来掩护,你们快撤!”一阵对射之后,看着三个人消失在夜幕里,他渐渐放下心,便躲在一个石坡的山崖下面。后被伪军团团围住,用石头将他活活砸死。殉国时,刘初民年仅39岁。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