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浩气》抗战文集选(八)
发布时间:2019-08-17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1902年,刘初民出生于邯郸县南高峒村。他自幼禀赋聪慧,机灵好学。先在本村一家私塾里读书,学习刻苦,成绩出色,后赴永年县省立第十三中学学习。该校是红色革命的摇篮。在那里他博览群书,开始接触新生事物和思想,萌生要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想法,确立了人生的奋斗目标,结识了同窗好友游兴武、桑汉兴等许多革命志士,并秘密加入中国。他立场坚定,性格刚强,深受领导的重视。后经组织推荐,考入河北保定军事政治学校,毕业后跟随冯玉祥将军参加北伐战争,后在三十二军军长商震部下做地下革命工作。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后,日寇大举向南进犯。1938年,刘初民奉上级指示从北平回到邯郸,经尤兴武同志介绍,协助原八路军四支队科长马功岑筹建抗日县政府。

  1938年7月1日,各方爱国人士聚集在邯郸县东扶仁村,宣告邯郸县抗日政府正式成立,并颁布了抗日政府布告。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坚决抗日,誓死不当亡国奴,消灭日本侵略者。

  县政府成立后不久,遭到日伪军袭击,便迁移到西大慈。在西大慈健全了抗日政府。当时县长马功岑,工委书记李著前,政府秘书兼民政科长刘初民,行政科长张凯臣,财政科长申成之,教育科长汲桐,除奸科长马宏图 (化名石峰) (石峰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为刘会贤),战委会主任韩仙周、李著前兼农会主任,周其才负责给养处。同时,组建邯郸县游击大队,刘初民协助马县长抓好县大队工作。他特别重视培养青年知识分子,源源不断地向党输送有生力量。1938年8月根据冀南三军分区安排,他向马功岑推荐,选送石峰与戈枫、刘华斋等十几个人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他们后来随刘邓大军南下,为新中国建立一路征战。数年后,石峰留在江西,曾任省民政厅厅长、江西省计委副主任;戈枫曾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华斋任中南局建委秘书长等职。

  1995年,石峰从江西回邯郸定居时,回忆起刘初民时说:“我们那时还是一个个毛头小伙子,刘初民比我们大十来岁,显得非常老练、成熟,他做事机智果断,多谋善战,很有带兵指挥才能,又使双枪,而且枪法很准。生活艰苦朴素,为人和蔼,平易近人。对我们很疼爱,不是他的推荐,我们就没有今天。”可见刘初民给他留下的印象是多么深刻。

  1938年10月,驻邯郸的日伪军对西大慈进行了第一次大 “扫荡”。一天夜里,日伪军突然袭击,从西南包抄过来,围住西大慈。他们将机枪架在苇坑边,卡住路口。然后步枪、机枪、小炮一齐向村里猛烈扫射,整个村庄顿时成了一片火海。邯郸县大队当时装备很差,最好的武器就是老套筒,大部分战士还没有枪,也没有打过仗。因此,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县政府和县大队被迫撤退。负责指挥转移的刘初民,双手紧握盒子枪,边打边退,他双枪齐射,子弹在敌群中飞溅开花。由于枪管发烫,他便将枪插进泥水里,然后再打。当他掩护县政府工作人员和群众全部脱险后,自己却被包围在村里,他急中生智,就势躲避在芦苇池塘内。日伪军架起机枪、小炮向池塘进行地毯式扫射,妄图利用火势把芦苇烧光。日伪军边叫边射击,火力非常凶猛,之后开始搜查。近在咫尺的刘初民已做好跟日伪军同归于尽的准备,万幸的是,他钻在水里,嘴里吸着芦苇杆,才没有暴露目标,躲过这一劫难。直至日伪军撤退后,他才浑身泥巴、挣扎着从池塘爬了出来,追上县大队。这就是有名的大慈事件。

  大慈事件之后,游击队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在日伪军的严密封锁之下,邯郸县政府和县大队活动范围逐渐缩小,只能在永肥边境一带,即所谓的 “邯郸县三村转,琚屯、牛堡、十里店”。为了开展敌后工作,邯郸县政府研究决定,让参谋长刘初民开辟西区的抗日领导工作。他不负众望,两三个月后,西区抗日队伍发展到近百人。

  为了打击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坚定广大群众的抗战信心,扭转被动局面,按照******席打游击战的指示,游击队采取 “打一仗就走”的作战方法,不断寻找有利时机,积极主动地出击日伪军,逐渐扩大了活动范围。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