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曾拍板不做手机?连任正非都逃不过真香定理
发布时间:2019-09-23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上个月,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当被问到华为顶了美国这么久压力、状态如何时,华为副董事长胡厚崑说了这八个字 。

  什么危机呢?他本来进了体制内,在一家国企当副总。然后就有一笔生意在他手里搞砸了,被人坑了差不多两百万。那时候一个人月工资一百多块,两百万比今天两个亿都多。

  然后他就待不下去,走了。偏偏这时候,他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挤在一套租来的老破小里,连买菜都只敢买最便宜的。

  活路在哪呢?几经周折,在一家小厂房里,他创办了一家科技企业。那时候,他手里只有两万一千块钱,还都是借来的。

  当时的他可没想到这家企业后来会办多大。******的时候,他甚至连个名字都想不出来,看墙上贴个条幅,“中华有为”,说就叫华为吧!

  华为的第一单是给香港代理做程控交换机。程控交换机这个名词,很多人应该完全没有听说过,但其实大家几乎每天都在用。

  比如你打电话,直接拨号就行,那是因为通信公司有电脑自动给你连到拨的那个号上。但那时候中国大陆还没有,打电话跟今天完全不一样。老电视里有这种画面,那时候很多电话没有拨号盘,只有个摇把,打电话时摇一摇,接通电话局,说找谁,然后电话局的话务员把你这根线跟你找的电话线连起来,对方电话才响。

  华为发现了这个商机。任正非是转业军人,说话喜欢用军事术语,这时候他就来了一个农村包围城市,抢占农村、三四线城市的市场。

  创意挺好,实现起来可是太难了。九十年代初,装一部电线块,是普通人十个月的工资!更何况,华为还得去农村卖电话相关产品,难度翻倍。最早的时候,华为很多销售员都是卖酒的。这些人靠着硬拼,给华为完成了最原始的资本积累。当时这叫土狼策略,土生土长的狼,跟外来的老虎硬拼。

  随着华为发展,就开始走向正规化了。1997年,香港回归,《香港特区基本法》开始实施。在这一段,华为也搞了个《华为基本法》,当作公司纲领。

  同年年底,任正非去了趟美国,从IBM花钱雇了70个洋顾问,来华为就一件事,指导华为提高管理。这些洋顾问的工资一共花了20亿,要知道,那时候一个国企工人一个月才挣500块钱。

  不过这20亿花的很值。两年后,华为产品研发的周期缩短了一半,以前六个月才能出的产品,这时候三个月就够。通信技术更新换代快,早一天做出来,就在市场上占了先机,这可是花钱买不来的。

  华为的逐步壮大,终于引起了海外竞争对手的注意,一些跨国大公司开始采取针对性策略。2001年左右,华为无论出个啥新产品,就会发现国际市场立即降价,让你卖不掉货。

  直观地反映在数据上,就是国内外市场冰火两重天。2001年,华为销售额225亿,但海外销售额只有3亿美元。今天的华为受美国政客刁难,那时候是受外国企业围追堵截。

  同时,任正非的判断出现了严重失误。现在华为手机一系列一系列的出,2002年任正非开会可是拍过桌子的,一句话:

  这个失误有多大?21世纪的前五年,是手机从中高端消费品走向普及的关键时刻,但华为却没有搭上这班车。

  2004年,任正非做出了一个很艰难的决定,交权!他改组了公司领导层,以前他一个人说了算,那以后变成个委员会,八个人轮流当首席运营官。再后来,几个人轮流当CEO,当董事长。

  这个决定,今天看来是科学的,但那时候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的企业家,特别是创业者,在企业里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从他手里夺权,等于让神主动走下神坛,谈何容易?

  但任正非就是交权了。华为这个时候不仅早已开始做手机,而且在做手机的路上越走越远。2004年,国内还是2G一统天下的时候,华为就抢先出了3G手机占住市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