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迁最慢的红军师长20年间一级未升大授衔时难倒罗荣桓
发布时间:2024-07-17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老革命家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在枪林弹雨之中穿梭了几十年,抛头颅洒热血,最终才换来了和平安定,这种意志和精神是需要被传承的。

  1915年,十五岁的刘子奇开始学习织布,后来技术长进后,在别人引荐下进了厂,成了一名织布工人。

  在他的带领下,工厂里掀起了一股充满机油和金属味的革命浪潮,工人们举行抗议游行的活动,他们高喊口号,走向了大街小巷......

  原来,因为家庭贫困的原因,他从小没有进过学堂学习,但是心里始终都有一个愿望:就是有机会可以学习先进的知识。

  在随营学校里,刘子奇见识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他终于真正理解了社会的模样,也明白了他和同志们正在做的事情,了解到了中国国情。

  刘子奇则是快速进入到职责之中,用他出色的指挥能力带领队伍不断地突围、反“围剿”,他的能力再次得到印证。

  这期间,刘子奇率领部队在山西抗战的前线与敌军殊死奋战,取得了忻口战役等多场战斗的胜利,可以说打得敌寇节节败退。

  解放战争爆发以后,刘子奇又再次起步,首先是被调到了东北地区任民主联军第二十旅的旅长,在1948年的反攻中表现突出,获得了升任,成为第八师的师长。

  1955年,为了表彰在新中国成立过程中做出过伟大贡献的将士们,发扬他们的伟大精神,中央决定举行授衔仪式。

  但是,按照评定标准,由于刘子奇当时担任的职位是广东省军区的副司令员,那么军衔评定的大致范围就是大校到少将级别。

  如果给刘子奇评上了中将级别,就可能面临类似“刘子奇的上级和刘子奇在军衔上属平级”,或者“同为省军区副司令刘子奇,比其他人军衔高两级”这样的问题,很明显是不合理的。

  但是军衔毕竟是军人功勋大小的标志,鉴于刘子奇参军早、功劳多等等因素,罗荣桓非常担心刘子奇会因此心生芥蒂,于是他决定亲自找到刘子奇谈谈。

  当罗荣桓来到刘子奇的住处前,心中还是充满忐忑的,但是当他真正和刘子奇对军衔仪式进行探讨时,对方的表现让他放下了心。

  罗荣桓对刘子奇表示,军衔评定工作实在难以做到完美,希望刘子奇可以体谅大家的工作。而刘子奇是这样回答的:

  “我完全不介意军衔的大小。当初加入部队,参军入党,本来就不是为了功名去的,而是为了建立新中国新社会去的。现在一切都好了,我也就没有什么好顾虑的了。这军衔,您放心评,哪怕是什么都没评上,我也服从组织安排!”

  最终的授衔仪式上,刘子奇被授予少将军衔,他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在师长位置上获得少将军衔的同志,这足以证明刘子奇对党和国家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其实不仅仅是刘子奇,在大授衔时期,有很多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伟大人物,都曾因为种种原因而主动放弃高军衔,最终为所有人做出了表率。

  在我国的军衔设定中,元帅分为大元帅和元帅两种,而大元帅一衔,往往是授予国家最高领导者,那么人选无疑是毛主席了。

  毛主席对此饶有兴趣,他立刻让秘书电联周总理和朱老总,三人定下了时间,决定一起参观参观这些样服。

  很快,秘书带着几个人进来了,他们人手一件军服,一边走向毛主席桌前,一边向众人介绍服装设计的理念。

  当最后“大元帅服”登场时,众人都齐刷刷地看向毛主席,然后纷纷赞叹,说这“大元帅服”很是气宇轩昂。

  一段时间后,军衔评定工作进入到尾声阶段,评定小组拿着数万名将士的军衔名单来到毛主席的办公处汇报工作。

  当毛主席刚刚拿到名单,还没等评定小组开始汇报,他就指着名单上“大元帅”后面的名字,要求工作人员把自己的名字划掉,自己不参与评定。

  有了大元帅的军衔,难免要穿军装配军衔,这样的装束不方便他到群众中活动,会在无形间让他和人民群众产生距离。

  毛主席高风亮节的做法很快在军中产生了轰动,在他的带头作用下,除了在军队中任全职、必须有军衔的同志,所有地方上的、或者是做群众工作的同志们都纷纷拒绝了军衔评定。

  此时的评定小组,正在为十大元帅的名单积极商讨着,原因是无法确定陈毅和粟裕两人,究竟应该把哪一位评到十大开国元帅的名列中。

  唯一的区别就是:目前陈毅已经从部队里出来,担任着国务院副总理的工作,而粟裕当时正任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尚在军队中工作。

  为此,两人带着评定小组不断开会讨论,9天时间开了大大小小十几场会议,最终也并没有讨论出一个合适的结果。

  “虽然陈毅同志现在不在部队任职,但是他可是最早一批上井冈山的战士,参加革命多年,生死关走了一遭又一遭,怎么算资历都比我老太多了。所以我请求评定陈毅同志元帅军衔。”

  在那个艰苦奋斗的时代,正是因为有如毛主席、粟裕、刘子奇等等这般,在国家危难时激流勇进、砥砺前行,在国家安定辉煌时又甘愿隐姓埋名、淡泊名利的人,才有了蓬勃发展的新中国。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