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台风“贝碧嘉”登陆上海,新京报记者财经记者俞金旻前往“追风”,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分享见闻。
9月16日,台风“贝碧嘉”登陆上海,这是75年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而我,新京报台风专用记者俞金旻,一个在台风报道前线年的老记者,又一次来到台风报道的一线。
除了早早备好雨衣、雨靴、头盔、手电、测风仪,还需要做好台风登陆的“背调”。根据以往台风报道经验,我结合气象预报与云图变化判断本次台风的主要特点:哪里是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域?哪里是台风的风雨侧?
我快速查看手机上一条又一条的信息:15日8时起,上海东海大桥禁止集装箱卡车上桥;18时起,大桥全线双向停止所有车辆通行,开始交通管制……
为了确定此时的天气状况,我选择和夜班民警一起外出巡逻,此时外面已有不小风雨。抵达东海大桥桥口时,测风仪的数值在8-9级左右。
身边的民警同志在风雨中四处奔波——巡查辖区内的地下车库、劝离收费站工作人员,反复确认临时安置点的安全……他们认真的身影,为风雨交加的夜增添了一丝温暖。
与此同时,我从台风实时预报系统看到,台风中心距离大陆边缘已经不足50公里。按照其移动速度,基本上可以推测出登陆时间应该在7时30分至8时左右。而“贝碧嘉”已经基本锁定了方向,“剑指”上海浦东海滩。
在台风眼中无风无雨,出奇的寂静。我和现场的记者同行、民警们待在原地,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与敬畏。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9年,也是我“追风”报道的第6年。这是我第一次追进了台风眼。在台风眼内进行报道,有一点兴奋,也有一丝丝的害怕。
7时30分,中央气象台发布消息,“贝碧嘉”已经在上海浦东海滩登陆,登陆时最大风力是14级。此时,我距其中心登陆位置仅1.4公里。
此外,气象台还警告,“贝碧嘉”虽然已登陆,但它的东侧能量非常充沛,不可小觑,将会带来强风强雨。
8时10分,完成短视频拍摄后,我踉踉跄跄地挪回车边,没想到200多斤的体重都扛不住“贝碧嘉”的威力。我的车停在收费站内,此时风力大得连车门都拉不开,我费了老大劲才得以上车。
在回派出所的路上,我真正感受到了台风的破坏力,满地的残枝败叶、被风吹起来的安全锥桶……目光所至,一切都令人惊叹。
时光匆匆,回想2019年,我“误打误撞”在外滩报道台风“利奇马”,因体重“走红”。6年以来,我见证了数十次台风来袭,每一次都像是大自然的一次深呼吸,既带来破坏,也催发新生。
有网友会问我,你是不是只在台风天上班?其实这个问题我一直想要回应一下,我是一名记者,报道台风可能只是我全年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
转型之初,我心中充满了忐忑。习惯了在台风现场追逐风的速度,记录下每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现在要我将目光转向更为细腻的财经脉络,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然而,正是这份挑战,让我看到了新闻世界的另一面,也让我深刻理解到,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财经新闻,其核心都是对人性、对社会、对未来的深刻洞察。
当我再次站在台风报道的现场时,我的视角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不仅是一个记录者,更是一个观察者、思考者。我尝试将财经的视角融入我的报道中,让读者在了解台风带来破坏的同时,也能看到其中的经济现象和社会变迁。
灾后重建、保险赔付、物资调配……这些环节都具有经济分析价值。而作为财经记者,我在台风报道中的新任务就是发现挖掘这些台风背后的经济故事,让公众了解经济如何在灾难中恢复,如何在挑战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我在现场”中,记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一线采访故事,深挖故事细节,分享真知灼见、流露真情实感,鲜活明快、可读性强。编辑部不定期将优秀作品集纳成册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