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轻轻绕过车窗/照射在安静的脸上……还有谁在快乐地/坚持信仰/还有谁在快乐地/继续歌唱。”2023年春运期间,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铁路青年高唱着自创歌曲《火车日记》,小心翼翼的行走在陡峭的山脊上。
群山环绕的郭家沟站,位于沂蒙山腹地,是我国西煤东运重要通道瓦日重载铁路上的一座小站,32岁的信号工长毕研菲和13名90后信号工们常年驻守这里,终日与铁道为伴,与群山为伍,每天翻山越岭巡检信号灯,保障着电煤列车的运输畅通,临近春节守灯青年们也愈加忙碌。
工长毕研菲从2014年参与瓦日线年,跑遍了大山里的每一处作业点。2023年春运,毕研菲要和13名年轻同事负责郭家沟信号工区7座车站的73组道岔和200公里铁路的155架信号机,这段铁路上的“红绿灯”分散在高桥、深山、隧道之中,每月要外出巡检一遍。其中,有些设备地点汽车无法到达,只能徒步,每一段路都是挑战。
2023年1月12日,这些守灯青年再次顶着寒风,踏上了早已熟悉的巡检路。在铁道线上,每间隔两公里就有一架信号机,为火车司机指引方向,一旦信号灯出现问题,整个运输秩序就会被打乱。也正因如此,毕研菲和工友们都常说,“我们守的不仅是信号灯,更是万家平安”。养护信号灯时,他们需要通过作业门进入铁路线路,而这些作业门往往都藏在大山深处,看似很近,其实需要翻几座山头才能到达。背着30多斤重的检修工具徒步前进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常人不到半小时就会气喘如牛。
同时,凹凸不平的山路如不掌握些技巧,容易扭伤脚或跌倒摔伤。日子一长,毕研菲和工友们总结出来不少经验:呼吸要配合脚步,上山小琐步、下山鸭子步。“爬山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翻过山脊眺望远方的时候,能够找到勇于挑战自己的乐趣。”毕研菲说。
此外,为了少走弯路,细心的毕研菲用手机地图定位出准确详尽的路线,生成二维码,工友用手机扫码就能获得藏在深山里的桥梁、隧道精准位置,毕研菲也由此获了“活地图”的称号。
21岁的韩毓婧是一名新入职的信号工,来到郭家沟信号工区还不到半年,是工长毕研菲的徒弟。她性格开朗,从小酷爱音乐,大学时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山林乐队”,身为主唱,摇滚、说唱样样拿手。
但是,从小在莱芜长大的她,直到上班那天才知道“郭家沟”这个地方,偏远的山路、闭塞的交通,一度让她打起了退堂鼓。经过半年的相处,她慢慢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不仅改掉了睡懒觉的毛病,还学会了下厨做饭,有时也会靠着唱歌疏解心结,她把心境写成歌,创作了一首《火车日记》。
“第一次跟着师傅到西铁车2号隧道作业,让我记忆犹新。” 韩毓婧回忆道。这条隧道全长7.8公里,是山东境内最长的铁路隧道。春运期间,每天有30趟货运列车穿行而过。隧道中间有条660米长的斜井,是应急救援通道,可直插隧道,节省作业时间,也是工友们常走的路线。进入斜井犹如密室探险,伸手不见五指,只能借助微弱的头灯前行,突然发出的声响和异样都会让人不由自主的后退。为了给自己壮胆,这群青年经常在斜井里唱歌,一首歌的功夫正好到达隧道,韩毓婧爱唱的《火车日记》,总会让每个人的脚步变得轻盈起来。
但是,在隧道中的危险与忙碌,一点都不比山脊上少。万吨列车长达100多节,穿过隧道需要5分钟,每趟都要在避车洞内躲避。疾驰的列车扬起大量的粉尘,也使他们必须戴上呼吸面罩工作。隧道有200多个检修点,他们边巡检边躲避,相互提醒,一旦发现隧道中的信号灯有隐患,他们协同配合、争分夺秒,及时维修或更换。
“师傅说一趟车都不能从咱手中耽误,一趟万吨列车背后就是万家灯火。”正是这句话,让韩毓婧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找到了师傅和工友们扎根这里的动力,也坚定了自己胜任工作岗位的信心,努力尽快完成一名学生到铁路工人的角色转变。
下班回到工区后,大家伙一齐动手,切菜的、煮饭的、剥葱的、砸蒜的,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不一会儿,糖醋排骨、红烧肉、一鱼三吃摆到了桌子上。所有人围拢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品尝起了美食。舌尖上的美味、欢快的歌声,汇聚成绽放青春的“快乐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