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吕巷镇面临村民年龄大、文化层次低、分类意识差、生活习惯固化等现实问题,村党总支、村委会创新实践,抓住农村是“熟人社会”的特点,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作为幸福吕巷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五督三查”工作法、“三色预警机制”。
村(居)党总支负总责,主抓推进工作,定时开展垃圾分类评估分析会,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村(居)委会与保洁单位主抓落实工作,村(居)委会负责设施配置、宣传培训落实到位。依托“巷邻坊”点,积极举办“垃圾分类三句半”、“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垃圾分类座谈会”等宣传活动。保洁单位负责垃圾房及周边干净整洁,落实分类驳运,确保各类垃圾纯净度达到99%以上。
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各单位工作上遇到任何问题、冒出任何好点子,都积极向村委会反映,做到及时沟通,互相协作。由村(居)党总支、村(居)委会、保洁单位组成的“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有序开展,细化分工明确责任,有效减少了推诿扯皮的情况发生。
构建“五级联动”监督平台,一级监督员为保洁员,负责收集清运垃圾的同时,监督村(居)民的四分类质量,由镇管理部门对村域保洁员进行统一培训。二级监督员为村(居)民。在自身做好源头分类的同时还要监督垃圾收集员是否按要求分类收集、保洁员是否分类驳运、各级监督员是否起到指导监督作用。三级监督员为卫生监督志愿者。跟随垃圾收集员入户,调查村(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度,监督村(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四级监督员是一支以村(居)民代表为组长,妇女信息员为常务副组长,村(居)民理事会成员为组员的监督队伍,成员每人联系10户左右村(居)民,对联系户实行“包干制”宣传指导。五级监督员为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对一至四级监督员的职责完成情况以及4个标准化四分类垃圾房作业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
以五级监督员为依托,建立“明查”、“暗查”、“抽查”三项机制,周期性发放相应任务清单,强化检查实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后由镇分管领导牵头,组建一支镇分减联办成员和城管中队相互配合的检查小组,每月不少于两次,对标对表对各村、第三方保洁公司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检查打分,测评成绩在一定范围内及时公开。垃圾分类检查评分成功调动了各村的积极性,形成了他们争优做先的良性竞争环境。促使镇域垃圾分类达标率不断向100%靠近,工作实效不断彰显。疫情防控时期,该检查小组还兼负持续严格落实垃圾消毒消杀的监督工作。
以各次检查考核分值为依据,区分村和第三方保洁公司责任,分别对责任主体实施“蓝、黄、红”三色动态预警,确保问题早发现、早整改、早落实。
对考核分值刚达到达标要求,即总分90以上、不足95分的,实行蓝色预警:由镇分减联办向责任单位发送《蓝色预警通知书》,要求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限期整改,并进行警示提醒。对考核分值位列全镇后3位、且低于90分或出现一票否决项的,实行黄色预警:由镇分减联办向责任单位发送《黄色预警督办单》并进行约谈,责成其明确整改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连续三次受到黄色预警的,实行红色预警:由镇分减联办向责任单位发送《红色预警诫勉函》并由镇分管领导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限期整改。三色预警机制明确了垃圾分类中多元主体的不同责任,各司其责,也有效遏制了各方推诿扯皮,影响垃圾分类实效的弊端。
“五督三查”工作法实施以后,村(居)民们普遍在短期内养成了分类投放垃圾的良好习惯,同时切身感受到垃圾分类带来的生活环境有益变化。
从以前垃圾混投造成异味难闻,到现在干湿分类,垃圾日产日清,垃圾桶日日清洗,异味少了,村民的生活品质提升了。此外,桶边督导员每天对垃圾投放点地面进行清洁并除臭,一改以往垃圾房周边蚊蝇乱飞、臭味熏天的“刻板印象”。同时,“三色预警”机制的建立也捋清了村和第三方保洁公司之间的责任关系,让失责必问成为常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找到责任主体,高效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