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电影的八个盲区(3)
发布时间:2019-10-24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同样,像4K版本和其他大部分打着有特殊特效的影片,这些技术加持对于普通观众都没有太多实质的影响,特别是高帧率的《双子杀手》这次国内不佳的表现,也提醒了,对于技术的依赖可能是目前大部分国内电影工作者一个认识误区。

  今年的大爆款《哪吒之魔童降世》经过二次秘钥延期,一直要到10月26日才正式下映,虽然目前影片已经登入主流视频网站并实现会员免费,但影片并没有真正意义下线,因此还有票房会纳入系统,因此根本谈不上结算,那个“60万投资分成1800万”简直是笑话。

  影片的分账方式和比例在影片的发行通知中有一个粗略和简单的说明,通过近几年制片方和院线的博弈,分账比例也在一定范围内不断的极小幅度调整,但伴随院线和影管公司参与投资影片的情况增加,这个博弈过程也越来越微妙。

  但整体来看,最终制片方目前能够拿到的最终收益,要去掉5%的专项管理基金和各项税费、刨除院线%左右),如果影片是雇佣其他公司宣发,还要负担7%左右的宣发费用,最终影片方自己的收益可能只有35%左右。

  同时,一些票房爆款,他们在其他渠道的收益,也会根据相关协议做一定的分割,这部分是否纳入票房结算过程,是否会影响到票房结算周期,都有很复杂的协议做制约,不排除一些影片上映半年后,还没有进入票房的结算过程。

  普通观众对于目前的电影放映格式可能会非常迷茫,多达十余种的放映格式即便对于一些影城从业者也会存在认识上误区和不理解,甚至有影城会给一些看IMAX2D版和4DX版观众发放眼镜。

  其实这个选择挺简单,根据不同观众的观影体验,应该有相应的对应格式选择。因为目前每年真正意义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影片数量有限,但凡遇到“真IMAX”影片,观看IMAX肯定是首选。

  对于影片的色彩有需要,那么杜比影院自然是最好的选择(注意是杜比影院,不是杜比全景声)。同时,中影这两年对于部分影城的激光改造也有对影片亮度不错的提升,这对于很多资金不那么充足,还想体验影片高亮画面的观众,也是不错的选择。

  像其他的格式,目前中影和华夏均会制作对应的版本,一些影片的片尾也会打出影片所制作的格式,不过说到底,普通观众更多还是要去选择“性价比”更适合自己的影城。

  近几年伴随着观众群体增容,更多的观众走进了电影院,随之而来的各种“不文明”的观影行为在电影院出现,除了一些不自律的动作影响他人观影之外,接打电话、大声讨论剧情等等,都会影响到其他观众。

  但这些行为基本是属于个人的公德心欠缺,这部分观众即便不是在电影院,在其他公共场所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出现,只不过他如果在其他场所有过格的行为,有会有人和管理者对其进行较严厉的管理措施。

  目前更多人会纠结于电影院的摄屏、录像和录制小视频行为,这可能是很多人眼中非常严重的“违法行为”。

  不过,当大家翻过一张电影票之后,后面的观众须知上,并不是所有都会标注禁止录音录像和拍摄,一些票面只会标注禁止录音和录像,只有较少一部分会明确标注禁止拍摄。

  其实从片方角度来看,朋友圈的视频截图也算一种间接的影片宣传,拍摄影片画面更大的影响是对其他观众的观影体验的干扰,毕竟无论是高亮的手机屏幕还是忘记关掉的闪光灯,都会对其他观众造成影响。

  中国的电影和电影市场是一个很特殊有特色的市场,他和国外电影市场有很多区别和不同之处,同时我们的观众群体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对影片的选择和甄别能力,这会导致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认知上的误区会长期存在,我们也会通过后续对市场和观众的调研,发现更多的问题和缺点。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