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从重庆市武隆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获悉,经过为期10个月的发掘,重庆武隆关口一号墓出土了漆器、木器、竹器、铜器、玉器等多种质地类别的文物680余件套,考古专家还在其中发现了国内迄今为止最早的告地下书和木板船模型。
武隆关口一号墓位于乌江下游的重庆市武隆区江口镇天子坟小组,为顺江而葬的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整体由三层盖板,四壁围板及底板组成,椁室内常年处于满水状态,未经盗扰,是极少见的有明确纪年且保存完好的西汉初期墓葬。墓葬规模、棺椁结构以及多数器物两件成套的现象与已发现的西汉初期九等爵级墓葬相近。墓主官秩六百石而不授印,也与文献所载相合。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武隆关口一号墓目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多重价值。一是发现了国内最早的告地下书,也是原楚国范围外唯一的告地下书。从告地下书的内容可知,下葬时间为公元前186年,其下葬名义上经“由地方官转地下丞”这一程序,为研究中国古代时期的归葬制度提供了典型标本。二是发现了国内最早的随葬木板船模型,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木板船模型,为研究巴蜀地区船运史和木船形制提供了实物佐证。三是首次发现可能用于记日的可组合干支木犊,其将天干和地支置于可转动的器物上,每天转动一下,即为当天的日期。四是发现了国内迄今最早的中药丸剂,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植物和矿物混合药剂,墓葬中发掘出土了大量与中医药相关的实物资料,包括制药工具、香囊、药丸以及朱砂、松脂、紫苏、平叶酸藤子等中药材,为研究西汉初期药物制剂配方、医药养生观念等提供了佐证。五是相关考古发现有助于修正对巴蜀地区华夏化进程的传统认知,其展现了高度的汉化特征以及汉文化确立过程中巴、蜀、楚、秦文化交汇融合的时代特征,是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重要案例。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2月25日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扩充至8章60条,聚焦科普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主要包括明确科普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方向、强化科普社会责任、促进科普活动、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强化保障措施等内容。
在中山站区的西南高地上,远远地能看到冰面上有一个绿色的半球形建筑。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队队员张方根:前面这里有一个淡水湖,相当于是雪水融化的,形成了一个淡水湖,常年都有。
目前还没有预防诺如病毒感染的疫苗,搞好个人卫生、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的关键。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研究员常昭瑞:“如果家中有急性胃肠炎病例出现的时候,定时地要对家庭中接触频繁的部位,比如说门把手卫生间等进行定时的消毒。
由中国科协推荐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以高票当选会员事务副主席,任期为2025-2028年。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两弹一星”精神这十六个字,正映射着朱光亚的一生。
据《自然》报道,经过数月攀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号火星车终于到达了一个火星陨石坑的边缘。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马欢团队围绕大脑生物能量神经可塑性调控与认知衰老开展了研究,发现在学习记忆或者人工诱导的神经活动下,神经元突触附近的线粒体基因转录显着增加,促进大脑能量供给。
2024年,中国科技界捷报频传,大国重器亮点纷呈,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一项项科技成果,不仅标注着科技发展的中国高度,也为全球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凤凰山脚下,由十多栋楼房组成的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安静整洁,完全看不出这里曾是繁忙的工业厂房。隔着厚厚的玻璃,张国平告诉记者:“那台不锈钢反应釜正在进行临时键合材料工程化放大试验。
放眼全国,各地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这些可降解植入的‘骨头’,都是微细粉末颗粒通过3D打印制造出来的。”熊仕显介绍,该研究院拥有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以及帅词俊、赵宝军、陈斌等国家级人才。
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草案二审稿”)12月21日上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二审稿规定,“科学技术人员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黄万波日前介绍,经过1985年至2024年的五轮系统发掘,研究人员已从巫山龙骨坡遗址采集到118种哺乳动物化石和超过2000件石制品。最近的古地磁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化石和石制品形成时间为距今200万至250万年,其中超过一半的哺乳动物化石为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属种。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两根“玻璃针”机器手,快速翻转细胞,准确无误地找到细胞切入点,精准提取细胞核后,再注入体细胞核……前后不过86秒,一个完整的细胞胚胎就已“孕育”完成,随后开启“克隆之旅”。
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沉阳带领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人机共生:未来艺术的共创”画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