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和福建是区域均衡度最高的两个省份。在浙江11个地市中,人均GDP最高的是杭州,达到140180元,且只有丽水(6361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十分接近。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浙江是我国经商氛围最为浓厚的地方,每个人都想当老板。浙江的区域发展比较均衡,县域经济、产业集群最为发达,城乡差距最小。
在浙江,人均GDP比较高的地市主要集中在杭州湾沿岸,比如杭州、宁波、舟山和绍兴。从研发创新来看,环杭州湾的地市无论是每万人拥有的研发人员数量,还是研发投入强度都在浙江省内领先。一方面,这些地区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做得较好;另一方面,地处长三角核心区,距离龙头城市上海更近,也更容易延揽到科技研发人才。
相比之下,人均GDP较低的地市主要集中在浙西南地区,这些地方山地多、平地少,再加上远离长三角核心区,相对不容易受到核心大都市的外溢和辐射,近年来的转型升级步伐也相对较慢。
浙江的邻省福建是区域均衡度最高的省份,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省内所有地市人均GDP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其中,人均GDP最高的是计划单列市厦门,为118015元;最低的是闽北山区的南平,为66760元,是厦门的56.6%。最高与最低地市间的差距是5省中最小的。
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山地最多、平地最少的省份,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田”之称,福建的自然地理条件可谓是这5省中最差的,但福建的经济发展却克服了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比如山区的龙岩和三明,人均GDP都超过了9万元,反而高出地处沿海地区、拥有较大片平原的漳州和莆田不小的距离。
丁长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福建虽然自然地理条件基础较差,但福建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山区林下经济、海产养殖等方面都做的很不错。比如福建山区的南平、三明等地面积很大,但这些地市很多人口都往沿海的福州、厦门、泉州转移,因此山区地市的人地资源禀赋比较好,这也是山区地市人均GDP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福建是全国首个实现“市市通高铁”的省份,更是县县通高铁、镇镇通干道,基础设施较为完备。
福建的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也是较早实施山海协作的省份,沿海地市对山区市的反哺很多,比如厦门、泉州的很多企业到龙岩投资。再加海外侨商资源多,整体经商意识浓厚,区域发展也就比较均衡。
但一枚硬币都有正反两面,对各省份来说,省内区域之间的发展协调与否,也有利弊两面。
以广东为例,尽管省内区域发展差距最大,但广东坐拥广深两座一线城市,近年来,中心大城市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十分突出。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田伯平分析,广深作为两大一线城市,集聚高端要素的能力更强,现代服务业更为发达,对珠三角地区的转型升级起到非常重要的服务和带动作用。相比之下,无论是苏州还是南京,江苏的中心城市的服务带动作用都与广深有较大差距。这也是近几年粤苏经济差距重新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浙江作为全国最早实行省管县体制的省份,曾树立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不过,浙江中心城市弱小的弊端也不断凸显,主要体现在集聚高端要素的能力较弱,对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不够。
在福建,尽管地区发展比较均衡,但由于中心城市较小,在引领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方面较弱。丁长发说,福州和厦门城区人口规模加起来还没一个武汉大。福建的中心城市平台不突出,不利于吸引人才、天使基金等高端要素资源,甚至导致人才外流。一些知名企业为了进一步发展将总部迁到上海,少部分到了深圳。
他说,如今区域经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增长极之间的竞争,通过中心增长极的发展,集聚区域内最好的要素,才能够吸引人才,对接外部高端产业的落户,从而带动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此外,人口往大城市集中,山区、中小城市的人地资源关系会更好,也有利于这些地方提高人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