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前几天时,社交媒体上真是热闹不已,各种《诛仙》电影的相关话题牢牢占据热门榜首,简直炒足了热度,电影上映前两天看起来也不错,票房2亿多,第三天开始,票房开始暴跌,到今天也不过一千多万的票房。近几年这样的事件也是多见不怪了。那么,为什么导演仍选择流量明星?
我们先来谈谈什么是周杰伦效应?周杰伦全新单曲《说好不哭》上线小时,QQ音乐平台的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成为QQ音乐平台历史销售额最高的数字单曲。两个月前周杰伦微博超话之战,杰伦粉丝“被迫营业”,造就一亿影响力,破微博记录。借助互联网平台,我们好像与偶像近在咫尺,一次点击、一场直播、无数艾特,每天可以互动,随时都能看到。近些年来,粉丝经济热火朝天、粉丝们自封“追星女孩”,她们自信、热情、疯狂,圈外人望而却步。
追星不止仅限于明星,他可以是普通人,还可能是品牌等等,今天我们主要谈一谈明星运营与粉丝经济以及互联网平台之间的二三事。
现在粉丝经济现状是什么?学术上说,粉丝需求与粉丝文化、粉丝经济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以粉丝内容为核心的粉丝生态。说白了,就是有人生产内容、运营包装,吸引粉丝注意力,激发其购买力,为明星买单,而在明星运营和追星环境下产生的文化为粉丝文化。长期发展已经变成一种现象、规律,形成了粉丝生态。
粉丝经济是一种具有中心化的存在,这里指明星。它靠情感维系,以情绪资本为核心,以粉丝社团为营销,不断增值情绪资本。他看不见摸不着,十分不稳定,这也是为什么******圈的明星都要四处露面、维持形象、保持热度。
准确来说,粉丝就代表着金钱,他们需要粉丝不顾一切地壮大自己的影响力,为自己购买,这样他们就能实现二次销售、三次销售,资本滚雪球。
正如中秋档期《诛仙I》大热的原因,毫无疑问得归功于流量效应。今年夏天,凭借“火出圈”的仙侠剧《陈情令》,《诛仙I》的男一号肖战成功跻身演艺圈三大顶级流量,成为当前演艺圈最炙手可热的流量明星。在《诛仙1》上映前,肖战粉丝后援会便进行了一系列线上线下的应援活动,加大热度。虽然之后口碑大跌,但是各方也算是赚了一大笔。
明星和粉丝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利益链,自然有无数人想插入分一杯羹。信息化时代下,网络平台就成了得天独厚的幸运儿。这里以微博为例,,粉丝们为参加“明星势力榜”的爱豆购买虚拟鲜花等方式打榜。排名由平台操控,它是规则制定者,粉丝购买的虚拟产品由平台发放,最终钱和产品又都归向平台成为业绩。在这来回之间,粉丝买了个梦,明星收割注意力资源,平台赚了个盆钵体满。这里就不得不再提一次以周杰伦为代表的实力派粉丝与蔡徐坤一类新生代偶像派粉丝的超话之战,最终,微博账号都没有开通的周杰伦获得超话第一名,这场狂欢之后,到底谁是赢家?答案已在你我眼前。
任何事物,存在即合理。粉丝经济是当今市场经济下的产物,文化产业的衍生,粉丝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团体,她们购买需求,获得产品。一切从本质上来说,无可厚非。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超了基本规律这条线,无论是从伦理上还是经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