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内人士认为,传统广电人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如果在短视频行业深耕,相较纯素人主播或许可以得到更长的生命周期。有一定知名度是广电出身的主播的天然优势,但要想在短视频时代更快地涨粉和变现,广电人还需要更深入地去了解,短视频的逻辑究竟是什么。
作为湖南******MCN的内容制作总监,吴琼正是从微信的图文时代和PGC电视节目时代一路走来的。
回忆最初做短视频的时候,她也有过转型的迷茫期。但是后来她发现,做短视频,创立人设,是更重要的切入口。
她认为,在百花齐放的短视频海洋之中,大家的品类其实都差不多,“更重要的其实是人设的树立和维护。”她对******资本论(ID:yulezibenlun)说。
吴琼还认为,她并不鼓励新入场的账号一味的标新立异,而是应从模仿开始。“在不了解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生态时,新玩家还是应该先模仿成功的账号。这样你在早期的时候可以先积累一批流量,有了一定粉丝基础,才能通过大数据的反馈去进行调整,减少前期投入成本。不然,大部分情况下你只能是抖音大池里的炮灰。”
但她同时建议传统广电人,千万不要觉得从广电到抖音是一个降维打击的过程。这是一个新时代完全不同的玩法和逻辑。
“短视频的秘诀就是,一定要快。”吴琼说。“PGC时代,一个节目形式你可以用几年。但现在这个时代是会疲劳的,这就要求你不停地去想新的点子,刺激你的用户,一定要快速迭代。”
“全国各地电视台面临的挑战,从未像今天如此严峻。”和广电系统打了十几年交道的艾青告诉******资本论(ID:yulezibenlun)。
艾青来自广电旗下的融媒体解决方案提供方,和各地广电系统都有接触。他介绍,自2016年下半年起短视频行业汹涌爆发,大肆抢占用户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各地方电视台的收视率。带来的后果便是电视台商业收入出现骤减。
“具体骤减到什么程度?我说一个数,从前年到去年,短短一年的时间,国内某大知名的电视台从广告收入缩减了80%,这还是比较乐观的估计。”
“这部分钱不是凭空消失了”,艾青告诉******资本论,随着短视频跑马圈地,广电行业影响力降低,广告主和品牌方显然把更多的预算倾向了前者。
危机不止一点。对外,广电商业化遭遇折戟;对内,大批优质人才开始逃离广电。
“背后的原因肯定还是经济收益,我听到一个数据是短短两三年间成名的一些网红的出场费已经飙升到了七八十万,相反一些在地方电视台打拼多年,小有名气的主持人出场费则区区几千块。”
直到2018年末,各个广播电视台人员流动到达一个高峰期。“这是跟几个大厂有直接关系的。比如BAT外加头条、快手去年在短视频领域动作频频,直接吸引了大批人投入进去。有一大批原广电系统的传媒人被挖到了互联网大厂,也有一批则自己去做了短视频。”
变则通,通则达。为了自救,全国各地方广电短视频化已经成为当下的趋势,不过能够称得上成功的,寥寥无几。
“目前各地方电视台大概3000家左右,他们基本配备了当地最好的摄录设备、最优良内容制作团队,但依然做不好短视频;原因在于他们不懂新媒体运营、不懂短视频的玩法,整个内容变现的模式相较之前也发生巨大的变化。”艾青有些无奈,“这一点上,许多科班出身的广电人比不上那些草根搭台的MCN机构。”
艾青举了个例子,北京某一档知名医疗节目,手里掌握着最优质节目制作团队、医学嘉宾,但是在新媒体端做了很长时间,收益却微乎其微,影响力也没做起来。
当然这股浪潮之下,也有正面案例。“比如湖南某电视台,它的嗅觉就比较灵敏,提前做出了一个改变——从2016年末就投身搭建短视频业务,到现在他们的短视频矩阵已经跻身到全国各个平台的前十名。而这个团队的人员大概只有不到十个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