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广播电台工作了15年的老广电人,某广电系统的工作人员刘强才进入短视频业务2个月,就被迎面泼了一盆冷水:用自己科班出身的专业经验做出来的小片,在抖音上成为了用户“一秒划过”的对象。
加入新部门,他的第一个任务是打造一个全新的短视频账号。他们请了台里著名的主持人来录制,设备先进优良,摄像经验丰富,画面无懈可击。结果辛辛苦苦录制了20期,点赞惨淡,粉丝积累不到1万。
“我们原本觉得,我们拥有这么专业的主持人,在镜头前一说,多有意见领袖的感觉那。”刘强告诉******资本论(ID:yulezibenlun)。“结果在抖音上,我们却不受待见,涨粉效果还不如人家网红用手机录的好。”
于是,刘强和团队做的第一个号很快就销声匿迹,这给他们敲响了一记警钟:传统思维在这里行不通了。
在进入短视频团队之前,刘强的手机上都没有抖音、快手的存在。“我们现在的团队,可能有一半的人之前都没有装过这些软件。”
而在被用户手中的“遥控器”毫不留情地划过去之后,他开始反思自己对于短视频平台的刻板印象,以及自身角色的转换。
他回忆道,自己还在广播电台的时候,曾策划了三年晚高峰的广播节目,但从来没策划出一款爆款来。“晚高峰车里堵车,那我们就做点服务类的节目,讲讲笑话、新闻什么的,但都没做成。”刘强对******资本论(ID:yulezibenlun)说。“路况信息高德比你清楚,笑话已经是网上过时的段子,新闻车主在白天都看过了,所有的东西都是滞后的。”
同样的思维用在短视频节目上,就遇到了更大的挫折。“我们做的第一个号不火,专家给我们提意见,说节目内容一点起伏都没有,信息百度上都能搜到,主持人说了一嘴流利的废话,自然没有人关注。”
同时,刘强意识到,短视频平台所聚拢的人气,是比传统媒体要庞大得多的量级。如果不及时转变角色,从研究受众开始,制作从服务用户角度出发的节目,那必然会遭到市场的淘汰。
痛定思痛,刘强和团队找到了一家MCN机构,闭门学习了15天。从策划、拍摄到后期、运营,都从零开始。
该MCN机构擅长的是一种人格化的视频创作形式。在课程上,老师告诉他们一些短视频的方法论:绝对不能再用“大屏思维”去制作短视频;抖音以年轻女性用户居多,那年轻女性需要看什么?“再有就是在3秒之内必须抓人,10秒体现剧情,30秒内得有一个反转,这才能让人看得下去。”
学习成果喜人,第一条内容刚发布,点赞量就超过了1万,“我们过去发了一个月才3000多粉丝,现在刚发了一条就4000多了。”
刘强觉得,自己在方法论上开始入门了。“剧情得‘狗血’,男女主角得长得好看。”
但是,刘强也明白,要想进一步地把握短视频受众的心理,他们还需要从不同的MCN汲取更多的养料,“想知道他们都遇到过哪些坑,我们好弯道超车,追上他们。”同时,传统广电节目不曾重视的大数据,也是他们亟待补课的议题。“我觉得抖音很玄的,有时候你觉得挺好的东西,它不一定能火。我们还是得继续研究,观众究竟想看什么。”
刘强不这么认为。“只能说我们即将迎来新兴广电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融’的时代,大屏和小屏互动,内容反哺。”
目前,刘强和团队制作的短视频节目还没有进入变现的轨道,他的期望是,等到账号积累到百万级别的粉丝之后,才代表着他们有足够的人气和能力去招募广告。
由湖南******频道组建的Drama TV,是全国首家由电视媒体转型而来的短视频MCN机构。作为广电人转战短视频的成功案例,湖南卫视主持人张丹丹的短视频账号“张丹丹的育儿经”就签约在湖南******MCN。
数据显示,“张丹丹的育儿经”首个带货视频,在48小时内成交量55万。从成立账号后4个月就达到了192万粉丝,每月营收现已可稳定在百万左右,成为了母婴垂类的头部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