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三明9月3日消息(记者陈洪亮)9月1日,福建省纪念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40周年座谈会在三明市召开,全国多位精神文明建设专家学者齐聚三明,共忆文明创建史、共商文明传承路,并围绕以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建设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深入探讨。
1984年6月,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市召开,揭开了全面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序幕。40年来,“五四三”活动内涵不断拓展、形式不断改进、载体不断创新,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五四三”活动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举,虽历经40年,但其改革创新的思路理念历久弥新,宝贵经验弥足珍贵。其对开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局面有怎样的深刻启示?与会专家围绕“为什么是三明?”“怎样的三明?”“未来何以三明?”展开了时代之问。
三明市是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从三明开始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三明就率先开展了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推动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由点到面蓬勃开展。1984年,三明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专门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机构——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40年来,三明市在协同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上成效显着,连续五届取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誉,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11个县(市、区)实现省级文明城区(县城)全覆盖……不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新的高度和水平。
三明市40年的精神文明创建之路在三元区小蕉村的蝶变中得到了生动体现。位于三明市区西郊群山中的小蕉村,丛林掩映,溪水绕村,全村79户人家,大部分村民都在周边的企业上班,退休后在家自给自足,怡然自乐。
近年来,小蕉村以深化扩展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为抓手,全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典型“微景观”驰名全国,小蕉村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省森林村庄、省乡村振兴试点村、省新农村社区样板村、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示范村等。
“小蕉村吃上‘旅游饭’,走出致富路,就是精神文明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典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郑有贵认为,要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协调推进的现代化生动展开。
时任三明市文明委主任的朱清是1984年在三明召开的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的亲历者,参与了大会秘书组文件起草工作。他表示,“40年来,群众性文明创建的‘三明之路’弥足珍贵,对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大有裨益。”
正是以“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开创精神文明建设的福建路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向多领域拓展、向纵深推进,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三明市委书记李兴湖在致辞中表示,40年的风雨兼程、传承创新,铸就了三明精神文明改革创新史。40年来,三明作为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要发源地,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以创促兴、以创促改、以创促变、以创促建、以创促治。他认为,在新征程上,三明还将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一体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持续探索有三明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新路。
福建省委文明办于今年9月印发的《四十年来“五讲四美三热爱”在福建的传承实践与创新发展》一文中有着深刻全面的回答。
该文总结指出,40年来的实践表明,坚持强化领导建强组织,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行稳致远;坚持“两手抓”一以贯之,才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永葆强大的生机活力;坚持依靠群众利民惠民,精神文明建设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才能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向纵深发展;坚持共建共享形成合力,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形成整体联动、合力推进的生动局面。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要新气象新作为。福建省委文明办在该文中指出,要聚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将“五讲四美三热爱”融入新时代新征程,在新起点上推动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
如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并以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建设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与会专家都不约而同给出了一个答案:改革创新。
“坚持守正传承,改革创新,以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建设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上海市文明办原巡视员陈振民说,一部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创新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得以产生、蓬勃开展,始终保持旺盛活力的源泉。
福建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宋建晓表示,新征程上,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把下一阶段文明创建的改革方向和基层的具体情况、群众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探索推动工作的实招、新招,主动适应互联网新发展,运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方案,为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充满活力的制度保障,同时也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于海青表示,精神文明建设问题,说到底是如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问题,是如何教育人民、使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同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相适应的问题。他认为要解决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要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基础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林密表示,过去40年的三明精神文明实践,探索建成了一个以民生为导向且有机嵌入生产、生活与生态的综合文明实践机体,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发展的文明有机体,丰富了人类文明发展形态中的精神文明实践路径与样板。未来当扎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实践,胸怀天下且不断守正创新,丰富拓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