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亚运会结束后,乔尔杰维奇说过这样一番话:“如果我早几年前就来到中国,一定会让胡金秋扩大进攻和防守的区域,改打四号位。”
而在CBA的新赛季,胡金秋似乎真的开始向这个方向进化了,如今第一阶段结束,过去3年总共只有24次三分出手的大秋,已经投了15个三分球,并命中其中8个。目前,他以53.3%的三分命中率成为CBA第3准的内线球员。
我们不妨把这15记三分球出手做一次归纳,看看大秋是真的开发出了三分?还是仅仅在替队友接锅而已?
胡金秋的第一次三分出手发生在第1轮对阵福建队的第3节,具体的情境是——小外援沃顿在持球强侧策动挡拆,拆解出空间的沃顿在吸引多人防守注意力后,分给早已站在底角等待的胡金秋,随后大秋抬手命中。
基本模式是球在强侧轮转吸引防守,吸引防守的方式大多数时候是沃顿叫挡拆拆出通道,改变对方的轮转,让蹲守底角的大秋获得空位投篮的机会。
从观感上看,胡金秋三分战术的发动,基本靠的都是小外援在弧顶和其他队友挡拆,大秋本身在战术发动中的角色并不高,只作为最终球权消耗点存在,而且很依赖队友的二传。
随着前3轮比赛胡金秋交出5中4的三分球效率后,围绕胡金秋的这个战术开始获得更高的使用比重。结果第四轮比赛对阵龙狮,胡金秋马上就完成了职业生涯以来最多的三分出手(5中3)。
而从这场比赛来看,浙江东阳光也开始尝试更多围绕胡金秋三分能力做战术,胡金秋也开始和小外援主动打挡拆外弹三分。
然而既可惜的是,这样的尝试浅尝辄止,胡金秋全场只出手了这么一个弧顶三分,在此之后浙江东阳光没有再跑哪怕一次这样的战术。
而在这场比赛之后,球队好像是想要叫停这场对胡金秋的改造试验一样,后续的比赛里压缩了胡金秋在三分线记三分球,如果剔除一个战术没跑成只能强行出手的“接锅”三分,那其实只有4球。
是没错,胡金秋打低位更有效率,但如果对手能用死缠烂打把胡金秋限制到连低位出手机会都没有,效率又从何谈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