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科摆原理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1-13 发布者:文案编辑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23年的元旦,对于很多人来说,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但对于我们教培人来说,这个新开始太过沉重。

  核心目标很简单,就是希望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教育支出成本,让非学科类培训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从而提升大家对教育的满意度。

  必须符合国家关于消防、住建、环保、卫生、食品经营等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培训场所需要300平方米才能申请过消防,消防过了才有办学资质。

  要求所聘从事培训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类别的职业(专业)能力或具有相应类别的教师资格证,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在岗教师(含民办中小学在职在岗教师)。要知道,很多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授课老师并没有相关资质证明!

  相关主管部门将针对非学科类培训的业务制定业务标准,不符合标准的要求整改,2023年6月底之前仍不能完成整改,将依法严肃处理。

  各地将细化并公布各行业培训类别的清单目录,并根据新出现的培训类型,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也就是说,想打擦边球的,没门!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都需要获取不同级别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线上需要省级部门许可),再依法进行法人登记。

  最关键的还是收费的管理和监督。首先,培训机构需要将培训项目及收费的详细情况报送相关主管部门,其次,收费实行指定银行、专用账户、专款管理。

  预收学费需要与机构自有资金分账管理,大额资金变动、交易流水等信息都需要保送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而且,培训机构要明确培训项目、培训要求、培训收退费及违约责任、争议处理等内容。

  教育行政部门将加强对非学科类培训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协作执法的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要依法严肃查处资质不全、打擦边球开展学科类培训、不正当价格行为、虚假宣传、存在安全隐患、影响招生入学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

  各地会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纳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统一管理,同步完成注册登录,按时接受年检年审。通过这个监管平台可以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行政许可信息、行政处罚信息、黑白名单信息等归集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

  明确指出只有监管平台白名单中的机构可以引进校园,参与学校的课后服务,而且引进的费用标准将通过招标等竞争方式确定。

  第一,不得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结果与大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第二,除另有规定外,各类考级和竞赛的等级、名次、证书等,不得作为体育艺术科技特长测评、招生入学的依据。

  此时,我最为钦佩的就是新东方,而这或许是值得所有教培行业人士参考的模式或出路:直播间通过知识分享吸引流量,再通过商品交易完成变现。

  我的理解是整理打磨出优秀的知识产品,需要舞台驾驭能力强专业知识过硬的老师主播,去不断试播,直播数据分析后调整再播,直到确定直播的形式与风格。吸引的流量不仅要在直播间引导变现,也要转私域沉淀转化。当然,更需要完善的售后服务去满足用户的需求。

  只是重点问题在于,我们的知识产品主要受众是未成年学生,而直播间的受众主要是成人家长,这需要多久才能获得家长们的共情和信任。

  活下来的机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机构,要知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说得再通俗一点,美食并不都在那些高级饭店,街头小贩的手艺更能让人流连忘返!

  找到合适的、优秀的、负责任的老师,将是家长们要考虑的重点问题,而这却能体现教育差异化和不公平,毕竟一般家庭怎请得起家教?

  不过,我相信,国家这一步步的教育改革,对大多数人来说,既公平又适用,但归根结底在于中国家长们对待教育的认知和态度!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