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面对百姓家门口的“急难愁盼”,北京日报记者用心采写、用笔还原、用镜头记录。秉持着“市民吹哨,党报报到”的理念,第一时间前往现场调查百姓反映的问题,用真情报道赢得社会公信力。七十载真情关注,温暖陪伴。
一头乌发高高盘起,目光坚定,左手紧握耳边电话,右手持笔记录……这是北京日报记者陈先时刻聆听市民呼声的工作形象。时至今日,她对舆论监督、对民生新闻的热情依旧。“人民记者人民爱”——这句话写在一个笔记本的扉页上,笔记本是1983年国庆期间中国科学院917生活区科技工作者对陈先的“特别表彰”,也是百姓对《北京日报》舆论监督报道的心声。这一年,《北京日报》以来信调查形式报道了居住在中国科学院917生活区的生活窘境,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一举解决了917生活区居民吃菜难、喝水难等多个生活难题。
1983年8月的一天,陈先到北京市总工会参加一个座谈会。热热闹闹的会上,忽然站起一位戴眼镜的先生:“请工会关心一下我们中国科学院的‘西伯利亚’……”
他的发言触动了陈先的新闻敏感。这位“地理所”的科技人员住在京城北郊的一个叫“917大楼”的生活区。这里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遗传研究所等9个科研单位,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生前就曾在这里工作和研究。10栋居民楼里住着科技人员和其家属2000多人,但这里的生活条件一直很差,长期不通公共汽车,附近没有医院,没有正规学校,没有副食商店,居民生活十分窘迫,称这里是中国科学院的“西伯利亚”。
当时正是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不久,中央提倡关心科技人员生活状况,小平同志还向科学家们诚恳表示:“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于是陈先过去和这位发言人联系,留了电话,表示要进一步采访。
当时交通不发达,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一名老科技工作者骑自行车到公交站接陈先。下了公交车,陈先要求步行,并开始测算从公交站到生活区的距离,“步行25分钟才到。这里生活不便,可以从公共交通不通开始。”
整个生活区状况令人堪忧。10栋居民楼,2000余名居民,且大部分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的科技人员,生活却是一团糟:商业副食奇缺,冬天连大白菜都难以买到;吃水难,陈先爬上8号楼5层,“拧开水管,只冒了一个水泡”;垃圾没人管,堆垃圾的地方还讽刺地竖着一个牌子“欢迎倒垃圾”……
1983年8月11日,以《副食供应、公共交通、环境污染、供水供暖无人管——中国科学院917大楼生活区问题需关心》为题的报道在《北京日报》二版头条位置刊出,全文不仅刊发了生活区科技人员的来信,还发出了记者陈先的《调查附记》。
报道刊发后,第一时间,北京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总经理带队查看线路,研究通车方案;市政管理办公室督促有关部门要尽快解决居民难题;自来水公司和公用工程公司检查安装通水管线;蔬菜、鱼、肉等新鲜的食品,也开始由大篷车源源不断地运抵生活区……
直至当年8月26日再回访,短短半个月内陈先相继发出《有关部门领导即赴现场研究解决办法》《科学院917生活区副食供应开始改善》等追踪报道,全程展现了科技人员的生活从“无人管”到问题全面解决的过程。“这几天,我们917生活区像过节似的,人们脸上挂着微笑,兴奋地谈论着生活区发生的变化。”科技人员再次写来感谢信,表示要以搞好科研工作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此同时,科技人员还随信送来了一个笔记本,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就写着这样一句话“人民记者人民爱”。这是中国科学院917大楼科技工作者对北京日报记者陈先的“特别表彰”。
眼中有百姓,就有好报道。为期30年的记者生涯中,陈先采写的《北京市图书馆借书难》《广州本田车漏油事件》等事关民情的报道,获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多篇报道获全国好新闻及北京市好新闻奖。“好新闻就看3个点,一是上级,一是百姓呼声,加上记者的‘新闻眼’,上下呼应,3点贯通,就是一个好新闻。”如今已经退休的陈先谈起新闻业务,依然热情洋溢。
2004年6月8日,《北京日报》七版推出“来到您身边,听您诉烦恼”专栏。《居民打伞如厕已八年》是该专栏的开篇之作,成功打响“头一炮”。
当时的北京日报社会新闻中心有一部热线日,记者接到一个电线号楼的居民反映厕所渗漏、大伙儿打着雨伞上厕所已8年,还有消防通道盖满临时建筑、水费没人收、清水哗哗流等问题。放下电话,记者立即赶往现场。
73号楼建于上世纪50年代,记者走进各个楼层的公用厕所,都是苍蝇乱飞、污水横流,屋顶上裸露的管道锈迹斑斑,往下滴着脏东西。“七八年了,嘴皮子都磨出茧了也没人管。为防止脏东西滴到身上,大伙儿只好举着雨伞上厕所!”居民意见很大。记者把采访来的素材提炼,写成消息,第二天就随着“来到您身边,听您诉烦恼”栏目的开办而刊发出来。
当天,时任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在《北京日报》上批示:“此栏目开得很好,这就是舆论监督,问题是如何使这些珍贵信息能起到作用,使政府的各有关部门和区县能及时采取措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排查和解决,仅仅靠我们市领导批示会遗漏或重复。建议考虑,一是报社不仅要刊登而且要转相关部门和区县主要负责人。同时找市政府办公厅,然后建立回查和督查,重要的报社亦可追报。”时任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蔡赴朝也对栏目作出批示,要求“舆论监督问题一定要选准,记者一定要以扎实的作风深入群众,深入采访,严谨核实情况;要及时报道政府解决问题为民排忧解难的工作情况,反映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有关部门也迅速行动起来解决问题,负责管理该楼的物业站工作人员当天就前往现场,疏通73号楼四个楼层8个厕所的管道。堵塞8年的厕所管道一天得以疏通,居民们连声感谢政府,感谢党报。
271篇监督反馈报道、170个民生问题得到解决,这是“来到您身边,听您诉烦恼”栏目主力记者严文友两年间交出的答卷。
雨季,小区门前路积水,居民让记者去采访;小区楼里下水道堵了,请记者去看看;新建的居民区路灯不亮,要求记者帮助呼吁……尽管都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但严文友却乐此不疲地往来奔波。
2005年4月11日,严文友前往天坛南里西区12号楼采访,由于下水管被堵污水直接外溢至楼门口,此前两个月的时间里居住在此的居民只得被迫蹚着污水进出。
严文友在现场看到,12号楼的楼门口到处都是黄色的粪便液体,臭气熏人,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这栋只有3层高的简易楼,水管年久失修,许多水管生锈,常年滴水漏水,下水管道排水不畅,只要二三层楼上的公用厕所一冲水,粪便就从楼下公用水池子里溢出来,从一层楼道一直流到门前的马路上。住在2单元一层的魏大妈家厨房灶台下不停地有粪便水在流着。见到这一情况,严文友立即与有关部门取得了联系。当天下午天坛房屋管理分中心工作人员便前往现场查看情况。一周后当严文友再次回到现场查看时,12号楼的楼前已经新增了一条排水沟。为了进一步解决居民的难题,在严文友的协调下,天坛房屋管理分中心的负责人还为居民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并表示一旦出现类似问题今后会随叫随到。
一分付出就有一分收获。在严文友的邮箱来电记录、短信留言中,有许多居民天天和他 “煲热线”,或反映问题或交心沟通。而在该栏目两年的采访报道工作中,严文友和同事们还促使不少问题涉及单位、部门从态度上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一开始怕见记者、不愿直面问题,到后来闻过则喜并通力合作推动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