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黄种人,又称蒙古人种。黄种人皮肤呈黄色或黄白色、黄褐色,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部分地区,
根据美国学者奇迈可(Michael Keevak)的研究,18世纪中期之前的各类西人旅行报告中,对东亚人(主要是中国人和日本人)肤色的描述多是白皙、略暗的白色、橄榄色等,很少描述为黄色。但到林奈的《自然系统》一书中,亚洲人的肤色被先后用拉丁词fuscus和luridus形容,有“浅黄色”等含义。其后,布鲁门巴哈率先使用“黄种人”的概念,又提出了“蒙古人种”的概念。两个概念相互结合,共同催生出了“黄祸论”。
黄种人肤色呈白色或淡黄色,大多数为黑发、少数为棕发。有深棕色或是浅棕色眼珠,只有少数为金发碧眼。黑色且较为细直的毛发,胡须体毛适中,体味较淡。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较尖,有些则为较扁。鼻梁高度中等,鼻尖点指数中等。眼裂中等,褐色虹膜,上眼睑褶发达,大多眼有内眦褶遮盖泪阜。上门齿舌面的铲形结构也是黄色人种的显著特征之一。
远古,黄色人种主要有乌拉尔语系汉藏语系蒙古语族通古斯语族、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古西伯利亚诸语言)、南亚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印第安诸语言、波利尼西亚语族等。
在近一万年前,乌拉尔人横扫乌拉尔地区。但后来,由于乌拉尔人的文化过于落后——比如芬兰人15世纪才出现国家,他们逐渐被排挤到边远地区,乌拉尔人很早就开始和白色人种混血,现代乌拉尔人多是黄白混血种,甚至是白人,他们分布在乌拉尔地区。主要语言是匈牙利语芬兰语爱沙尼亚语,莫尔多瓦语(不是摩尔多瓦),科米语,阿卡利阿语。
在马来群岛的印度尼西亚语族是通常混有一定比例的尼格利陀等赤道人种因素。
南亚类型处在东亚类型和马来类型之间(这里的南亚类型指的是南亚黄色人种,不是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或者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之间的混血印度人,而是说苗瑶语系、壮侗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很多学者认为苗瑶语系与南亚语系之间有关系);
部分为南亚类型(这里的南亚类型指的是南亚黄色人种,不是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或者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之间的混血印度人,而是说苗瑶语系、壮侗语系和南亚语系),其余为马来类型(印度尼西亚语族);
马达加斯加岛上的梅里纳人为马来类型印度尼西亚人血统(印度尼西亚语族);
理查德·林恩的相关研究认为:黄种人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他们拥有全世界最高的智商,平均值为105,明显高于欧洲人和其他的人种。
1972年,理查德·勒沃汀(Richard Lewontin)发表了关于人类基因多样性在人群中分布比例的文章。
Lewontin R.C. (1972) The Apportionment of Human Diversity. In: Dobzhansky T., Hecht M.K., Steere W.C. (eds) Evolutionary Biology. Volume 6:pp 381-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