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不少同学都在假期看过了这部《中国机长》,并为这些呼唤之后长久的沉默而心惊肉跳。至少我本人看完后,当天登机的脚步都怂了起来,并默默买了一份意外险。
安全,是民用航空领域的第一准则,也是选择飞机与航司的首要标准。一个事故率高的航司,无论其食物多么美味、空乘多么美貌,恐怕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打上一个叉。
而关于AI航空航天的应用,我们已经有过很多讨论。AI上可带宇航员遨游太空,下可为无人机飞行运输保驾护航。与之相比,不怎么黑科技、又不够旷远神秘的民用航空,到底是如何利用AI让全球数百万人每天往返于天际之间的呢?
今天,当我们走进机场,已经能看到百花齐放的智能化应用了,比如导航机器人、人脸识别安检、智能语音播报、自助行李托运等等。甚至乘客能提前在各种航空App上了解某趟航班的延误几率,都是依靠人工智能整合数据资源来实现预测的。
除此之外,一些大型航司如美联航,也早就从2014年开始,就利用机器学习决策引擎向用户开放优先值机、座位升级等个性化服务。
被众多产业奉若救命稻草的AI,在航空业中早已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存在。就拿商用航空最为关注的安全问题来说,关于AI技术的 应用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在商业航空服务AI化的过程中,核心角色并不是与客户交互最多的航空公司。而是机场、飞机制造商这样的硬核角色。不同于航司那些接地气的创意创新,AI在航空安全上发挥的价值距离大众感知就有点远了。
比如飞机巡航的自动化系统。早在AI社会化普及以前,自动化系统就是商用航空多年的钻研对象,利用各种机动增强系统、传感器系统来自动调整飞机的控制面和辅助飞行,已经十分成熟。正如空客副总裁 AI Adam Bonnifield所说,“由于我们的行业背景,以及过去在解决自主化系统问题上积累的经验,我们对这些技术(AI)并不陌生。”
波音、空客等飞机制造商就利用人工智能进一步提升无人驾驶的能力,减少需要人类飞行员操作的时间。空客空客推出的双发宽体飞机A350XWB拥有约5万个传感器,每天收集的飞行和性能数据总计超过2.5TB,借助相关模型进行信息分析,就可以使机组人员投入更多时间来处理整体战略,根据飞行条件在必要时对飞机操纵特性进行控制,减少飞行员的认知疲劳从而提升安全性。
举个例子,飞机的跑道超限保护ROPS会自动计算飞机进近速度和重量,将算法模型与公布的跑道长度和当地天气进行比较,计算最佳的下滑道或轨迹,如果出现不安全的情况,系统会自动广播,让飞行员可以更快地做出决策。
当然,安全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要知道,在诸多造成飞机失事的原因中,机械故障的占比超过了20%,其中还不包括地面维修人员的失误。而这一切在引入AI系统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比如传统训练飞行员体系只能仿真几十种典型故障,而通过AI对飞机上所有系统软硬件实现智能化,让包括制动器、发电机、阀门、发动机以及航空电子设备在内的设备实现自动检测和主动报警,让航空公司及时掌握并制定飞机维护策略,对飞行安全、飞机性能和寿命等进行更好的追踪预防,实现高效维修。
位于硅谷的 NASA 艾姆斯研究中心就开发除了相应的算法,用于检测飞机的异常情况和事故前兆的识别,借此发现飞行数据中的异常模式。
根据《国际航空电讯协会》研究内容,有45%的机场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入AI研发。我们看到的Chatbot应用、人脸自助查验,自动行李搬运车和行李机器人,也已经在海牙鹿特丹机场试验中。
2016年上海虹桥机场的塔台管制失误,就险些导致飞机相撞的惨剧。塔台管制员的工作强度与信息负荷过大,飞机起飞降落过程的复杂程度也很高,加上不稳定的机场气象环境影响,航道流量发生拥堵,一旦突然插入无预先计划的飞机,造成混乱、撞机等都是极大的安全风险。这就需要将人工智能系统嵌入机场空管总调度体系,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进行识别、预测,精确计算流量,帮助管制人员实现高效调度。